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张孝祥(1132-1169)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1357987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隆兴元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②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③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④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对贵族头领的称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淮水之畔阔大苍凉的的景象,为后文叙写国事和抒发悲情做了铺垫。
B.诗人确认靖康之变是天数所致而非人为,这使得他沉重的心情稍稍得到安慰。
C.昔日文盛繁华之地,如今已变为游牧之乡,金人骑猎,胡乐奏鸣,令人心惊。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情事景交融,历史和现实交织,展示了当时的历史图景。
2.在下阕中,词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径此地作此词。②挹:舀(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
B.“表里俱澄澈”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
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
2.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三句谈谈其豪放之特点。
2022-05-31更新 | 39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现实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C.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D.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E.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色彩。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2023-01-04更新 | 7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②纹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青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平静。
C.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之美。
D.“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2.请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2023-05-16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