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句子 > 修辞手法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13802903
根据下面的文字,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古人过清明节的场景。要求:三个场景任选其一,语言形象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00个字左右。

古人的清明节是这样过的。①感受春季“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的美好;②祭拜先祖: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头;③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尽享生活的乐趣。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的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广受好评,观众__________,很是喜爱。本片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的中国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揭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武夷山、九寨沟和黄龙三处世界遗产,都以绝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令人向往的武夷山丹霞地貌,层林尽染的九寨沟景观,__________的黄龙钙华池,宛若人间仙境,游者走在其间,__________。

武夷山九曲溪上的竹排,划过了历史的长河;苏州园林的曲水修廊,阅尽了人间的沧桑;鼓浪屿上的琴声,飘散在夏日的海风中……这些都是文明的传承、活态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__________的历史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交口称赞        绚丽多彩        怡然自得        生生不息
B.脍炙人口        浓墨重彩        泰然自若        生生不息
C.交口称赞        浓墨重彩        怡然自得        历久弥新
D.脍炙人口        绚丽多彩        泰然自若        历久弥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片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的中国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B.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C.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D.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览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01-30更新 | 295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______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来自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______,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予以修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2-12-01更新 | 21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时候,我看见风在马坊,飞得比鸟还高,甚至在空地里立起来旋转,把一些庄稼落下的残枝败叶,能呼啦啦旋到天上去。我以为是村子里哪个人做了不善的事,风要来惩罚他了。等哗啦啦落下一场大雨后,我才恍然明白,风呼啸着旋到天上去,是要为大地讨些雨水回来的。

我感动,风还会把父母的声音,从泥土里带出来。这是我十几年没有听到的声音了十几年前,它在我身体的每一寸皮肤里,日夜游走着,那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呵护,我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感觉得到。自从父母在村北的那块地里,相继躺下在风里守了一世的身子后,他们的声音,也就跟着消逝了。我没有想到,后来还会听到它,而且是在小麦起身的时候,像在我家的地头上听到的。我无言回答他们什么,他们一生热爱粮食的心理我知道,他们在小麦开始成熟的节骨眼上,用心给我托梦。只是我离庄稼的距离太远了,已经没有可能再回到马坊承受他们的嘱咐。

等我从梦中醒来时,窗外确实有风呼啸着。就在抵达马坊的那一刻,我对风终于有了这样的理解:风是故乡的呼吸。带着这样的理解回村。我觉得还不够,有必要做一些解释——在这么大的乡野上,要想看到更好的日子,风只有呼啸着。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D.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风还会从泥土里带出我十几年没有听到的父母的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12-26更新 | 2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