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7 题号:13927949
阅读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片段,完成下列题目。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
B.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C.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指皇帝
D.乃欲以生                      劫:强迫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还柱走 ②图穷匕首见
B.①乃手共博之 ②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①遂拔以击荆轲,断左股   ②吾还也
D.①因左手把秦王袖 ②而右手持匕首揕
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燕王拜送书于庭 ⑧然不自意能入关破秦 ⑨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⑥\ ②⑧\③\④⑤⑨\⑦
B.①\ ②\③⑧\④⑤⑨\⑥\⑦
C.①\ ②⑦\③⑧\④⑤⑨\⑥
D.①⑥\ ②\③⑧\④⑤⑨\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博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20-11-15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节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注】①左师公:这里指触龙。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③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臣衰A窃B爱怜之C愿D令得补黑衣E之数F以卫王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攻占,《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不相同。
B.杜,指堵塞、封闭,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字在词义上是不相同的。
C.向使,指假使,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向使”词义是相同的。
D.填沟壑、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语,前者为自谦,后者用于诸侯帝王或当权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举例论证,充分说明强秦的历史无可辩驳的就是任用客卿实现称霸一方直至统一天下的发展史。
B.触龙恳切地为自己的孩子舒祺请托,其目的是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C.太后不仅“笑”了,而且饶有兴趣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这就为下一步展开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D.触龙在说服太后认可自己的道理后,又结合历史教训,告诫太后,一定要让长安君先为国家立功,再给他封赏土地和珍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李斯和触龙都达到了说服对方收回成命的目的,在选文中他们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07-10更新 | 1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诉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诉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渠急。”“无渠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
B.“乘”,量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
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
D.“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诉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出许绾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
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入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
C.在周沂、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秦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已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
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②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5.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侯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
2023-02-18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