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 《三国志》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39339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权,权速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坐众舆仓肥攻城逾月丕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熹将骑赴令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乞奉命表二子       吊:讨伐
B.使诸葛亮             诣:前往拜见
C.操军不利,引江北       次:驻扎
D.可烧而             走:击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熹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B.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熹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C.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熹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D.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熹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3.(课内)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只是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厌:厌弃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故:旧的,过去的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4.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②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③公至孟津。乙未,令曰:夫有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庶可以(         )   (2)夫有之士未必能进取(         )
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令 曰 河 北 罹 袁 氏 之 难 其 令 无 出 今 年 租 赋
3.把第②段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4.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
5.第③段体现了《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
2021-04-02更新 | 1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十二年春二月,公(称曹操)自淳于还邺。丁酉,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皆为列侯A其余各以次B受C封D及复死E事之F孤G轻重H各有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文中是干支纪日,而《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年。
B.卒,文中是“死”之意,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C.更始:除旧布新;重新开始。古代常用来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者施行新政策。
D.引,文中是“率领”的意思,与《出师表》中“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打败,算不上一世英雄。
B.“客”解释所吹箫声之所以悲伤,主要因为感慨人生太短暂。
C.曹操认为自己十九年征讨没有不胜利的,都是贤士大夫之功。
D.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训练水军,同年做了丞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5.材料二中,孙权和刘备各有什么表现,请简要回答。
2023-12-18更新 | 4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皇帝,是魏太祖曹操的谥号。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B.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如孟子,名轲,字子舆;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如朱熹,名熹,字元晦;有些按照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般自称称名表示自谦,称人称字表示尊敬。
C.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古时常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为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2)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2019-04-26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