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140056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忱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
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
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行事谨慎,尽心政务。他昼夜操劳,惟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
B.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
C.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转而提拔他为洛州刺史。
D.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上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2)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蕴乃受命。初,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B.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C.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D.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干支组合之一。本文的“丁未”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相同,都属干支纪日。
B.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古汉语中表示兼任官职的还有“兼”“判”。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宫室弊陋的“弊”是“弊病”的意思,和《过秦论》中的“弊在赂秦”的“弊”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而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在其位谋其政,肩负起国戚的重任。
B.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还是对谢安和谢玄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2)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有哪些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2022-08-20更新 | 2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B.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C.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D.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百越:中国古代古越族人分布在南方沿海一带,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时对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百姓的称呼,带有蔑视之意。
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朕:第一人称代词“我”,原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以后,专用于皇帝自称。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B.秦始皇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便狂妄自大,自称始皇,并相信秦王朝可以延续万世。
C.秦始皇愚民、弱民,取百越,却匈奴,鞭笞天下,都是他统一后不施仁义的具体体现。
D.丙文强调秦国虽然残暴,但不能只怪秦国,六国也是兵连祸结,最终导致其自取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2019-01-24更新 | 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家世孝廉,以儒学显。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

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悉讨破之,威著西土。

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张轨病风,口不能言,使其子茂摄州事。陇西内史晋昌张越,欲逐轨而代之,与其兄酒泉太守镇及西平太守曹祛谋,遣使诣长安告南阳王模,称轨废疾,请以秦州刺史贾龛代之。龛将受之,其兄让龛曰:“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龛乃止。镇、祛上疏,更请刺史,未报,遂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

轨欲避位归老。长史王融蹋折镇檄,排合入言曰:“晋室多故,明公抚宁西夏。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当鸣鼓诛之!”遂出戒严。会轨长子寔自京师还,乃以寔为中督护,将兵讨镇。遣镇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先往说镇,为陈利害。镇流涕曰:“人误我!”乃诣寔归罪,寔南击曹祛,走之。

朝廷得镇、祛疏,以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治中杨澹驰诣长安,割耳盘上,诉轨之被诬。南阳王模表请停瑜,武威太守张琠亦上表留轨;诏依模所表,且命诛曹祛。轨于是命寔帅步骑三万讨祛,斩之。张越奔邺,凉州乃定。

五月,诏封张轨西平郡公,轨辞不受。时州郡之使莫有至者,轨独遣使贡献,岁时不绝。四年十一月,诏加张轨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太常挚虞遗轨书,告以京师饥匮。轨遣参军杜勋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六年三月,凉州主簿马鲂说张轨:“宜命将出师。翼戴帝室。”轨从之,驰檄关中,共尊辅愍帝。且言:“今遣前锋督护宋配帅步骑二万径趋长安,西中郎将寔帅中军三万,武威太守张琠帅胡骑二万,络绎继发。”

愍帝建兴二年五月,轨寝疾,遗令文武将佐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己丑,轨,长史张玺等表世子寔摄父位。

(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四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B.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C.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D.晋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为谋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宁”“永嘉”“建兴”均为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刺史,是我国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来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县令。
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旧时“京”字单用也可以指代国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越兄弟与曹祛图谋不轨,请求让贾龛取代张轨,而贾龛的兄长认为张轨为当时名士,声名远扬,取而代之不妥。
B.长史王融主持正义,认为晋朝多变故,张轨安抚平定,张镇兄弟却肆意逞凶叛逆,应当讨伐他们,于是他采取了措施。
C.张镇一方势力的瓦解,离不开他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的劝说,在令狐亚陈说利害关系之后,张镇幡然悔悟,主动认罪。
D.张轨在凉州深得人心,治中杨澹、南阳王司马模和武威太守张琠都上奏挽留张轨,朝廷依照司马模之意诛杀曹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镇流涕曰:“人误我!”乃诣寔归罪,寔南击曹祛,走之。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5.张轨忠于朝廷,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2022-01-11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