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97 题号:1423552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悼亡诗”。但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艺术手法却独具特色,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来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B.《江城子》是本词的词牌,题中的“乙卯”是用来记录年份的。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在诗文中也会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法。
C.“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词人政治失意,屡遭贬谪后身心俱疲的形象,也抒发了丧妻后无处话凄凉的哀痛。
D.“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是诗人化用了前人诗句,与上片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2.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虚实“角度来赏析本首诗词。
21-22高二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打击发声。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晴云”与“初日”。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近景,第五、六两句写远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2021-09-29更新 | 15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新扫”句点明作“终老计”之因,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实则被贬后的无奈之辞。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此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语意丰富,情意温厚。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09-16更新 | 13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1】

清·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2】短檠【3】,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4】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5】

宋·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1】《红楼梦》中,林黛玉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2】爇ruò:点燃。【3】檠qíng:灯架, 蜡烛台。【4】脉脉:细雨连绵。【5】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含蓄。
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可以看出诗人处境苍凉下感怀民生,也有一份泰然心态,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2021-11-11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