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0 题号:14407610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处话凄凉”既有诗人自己因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而无法向亡妻诉说的沉痛,又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的凄凉。
B.“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C.“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一)

苏轼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

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

岁恶诗人无好语,夜长鳏守向谁亲。

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


[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外调密州期间。连续两年的旱灾使百姓流离失所。②思郢:思楚国屈原。③借秦:借秦朝乱亡,以论治政之道。④无好语:公择来诗,皆道吴中饥苦之事。⑥鳏守:贡父近丧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别称“步韵”。
B.“岁恶”与“眼看”两句可以看出友人与诗人对当前时事看法不一致。
C.“无好语”与“鳏守”两词简要交代了两位友人寄诗的内容,言真情切。
D.“少思多睡”一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也体现出诗人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诗人看似洒脱,但内心仍有所挂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0-11-09更新 | 21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本学期教材中学过苏轼的名篇            
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内涵。
3.本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态?请结合诗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2019-12-17更新 | 4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D.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2.“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画面,留给读者丰富想象天地,简要分析。
3.你是否同意词的最后两句“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并说明理由。
2021-02-26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