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19 题号:144723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

材料三:

(1)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①颗:音sǎng,额。

(2)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以瞽瞍为父而有舜; 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 而有徵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孟子曰:                                    

【注】①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端;②瞽瞍:舜的父亲,目亩,心术不正,无父道;③微子启、王子比干:二人均为商末贤臣,前者是纣王长兄,后者是纣王叔父。

——节选自读本《性善之辩》

材料四: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 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 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 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注】①镆铘(mò yé):又作“莫邪”,古代宝剑名;②骥骜 (jì   áo):古之良马,与周穆王“八骏”之一的“绿耳”齐名。

——节选自读本·《察今》

1.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凡举事A必循法B以动C变法者D因时而化E若此F论G则无过H务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走向、趋向。“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表示靠近、接近,两者用法不同。
B.与,同“欤”,表示疑问。材料二中的“请与之”,《六国论》中的“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三个“与”的词义都不一样。
C.乎,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材料二中的“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庖丁解牛》中的“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三个“乎”的用法不一样。
D.殇子,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属于古代的亡称。古代还有寿称,如女子十三岁称“豆蔻”,十五岁称“及笄”,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五十岁称“知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就跟水不分东流西流是一样的,孟子同样以水作比,认为水虽然不分东流西流,但要分往上流和往下流,水往下流是水的本性,善也是人的本性,有些水往上流,是由于外界形势对它的改变。
B.《察今》认为治国一定要有法,也一定要变法,不变则乱,乱则失国。而变法的依据是世道,犹如良医治病,病万变,药也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变,那么,从前的“寿民”,只能变成“殇子”。
C.《察今》中认为不敢妄议变法的和对古法亦步亦趋的人,都是不可取的,作者用良剑和良马反面论证,他们只知道追求高古之名,而不讲究实效,这样的人无法成为君王的千里马。
D.《庄子》和《察今》都长于借助寓言说理,都增强了说理的趣味和效果。不同的是《庄子》的寓言婉曲达意,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察今》却用“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点明寓言寓意,一语破的,发人深省。
4.翻译教材和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3)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5.材料三(2)中,孟子会如何解答公都子的疑问?请结合材料一回答。
2023-10-27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约束D.王无                 罪:罪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
B.弃甲曳兵                    舍之,朽木不折
C.民多于邻国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斧斤时入山林                 致天下之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翻译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020-01-10更新 | 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甲)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①矢而后反。”

(乙)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眊:mào,暗淡无光)焉。听其言也,观其眸也,人焉廋(廋:隐匿)哉?”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乘,shèng,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乘。
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2)发乘矢而后反。
3.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
4.“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去其金”是为了
5.(甲)文中,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从(乙)文来看,孟子“取友”的方法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上述两文中孟子的观点你有何评论?
2019-11-16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