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 《新唐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1 题号:144948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肃宗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甫若抵罪,言者路   ②余音袅袅,不如缕
B.①往依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C.①武世旧                    ②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①县令舟迎之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在古代“名”与“字”是不相同的,“名”一般是长辈取,而“字”则必须是成年后由自己取,如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都是如此。
B.飨庙:飨,通“享”,指请人受用;庙,供奉祖先的房屋。飨庙,是指帝王祭祖庙。
C.“肃宗”与文中的“玄宗”都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古代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大历”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的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忠于朝廷。虽然考进士未中,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杜甫仕途坎坷,一生穷困。他入仕极为不顺,参加进士考试落榜;长期不能维持生活,漂泊异乡,常常寄食于人。
C.杜甫忠于君主,渴望得用。“安史之乱”时,他避难于三川;至德二年,他逃到凤翔,拜见唐玄宗,被授予官职。
D.杜甫才华横溢,深得后世推崇。杜甫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让后人颇为受益,韩愈认为其诗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从全文来看,杜甫的死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miǎn)、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六。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父福畸坐勃左迁交趾令。勃往省,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B.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C.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D.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B.参军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
C.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侍郎为吏部最高长官。
D.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代的这种习惯用语沿袭至唐。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父、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2020-01-05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输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禄山乱召翰讨威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宁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帝颔之。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始,上皇东还,分剑南为两节度,百姓弊于调度。适上疏曰:剑南虽名东、西川,其实一道。愿罢东川,以一剑南并力从事。不尔,非陛下洗荡关东清逆乱之急也。蜀人又扰,则贻朝廷忧。帝不纳。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撸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节选自《新唐书·高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不省/
B.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不省/
C.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不省/
D.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不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西,与“河东”并称,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即凉州。
B.倡优,是指古代擅长乐舞、杂耍的艺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即在此列。
C.詹事,中国古代官职名。唐时建詹事府,设太子詹事、少詹事,专司东宫太子事。
D.吐蕃,是指我国古代的蒙族,其生活在今天的青藏高原,唐代时曾经建立过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正直敢言,获得皇帝肯定。在哥舒翰战败后,他赶到河池向天子直陈,哥舒翰疾令智昏、军官贪图享乐等乱象是兵败的缘由,天子对此点头称是。
B.高适识见非凡,预判多有应验。他预知诸王分镇的风险而极力反对,不久永王果然叛乱;皇帝召他谋画平乱,他却认为其不足为虞,不久永王即兵败。
C.高适忧心社稷,反对剑南分治。任蜀、彭二州刺史时,他目睹朝廷分剑南为东西二节度而致百姓疲蔽,遂上书指出其既非圣上的急务,也将遗患朝廷。
D.高适深明大义,处事懂得权变。他致信贺兰进明让其救援梁、宋以亲近诸军;贻书许叔冀以化解怨恨;通令将校与永王脱离关系,并给予其自白机会。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2)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
2021-05-02更新 | 1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魏征传(节选)

①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②即位,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③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禼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隐太子:指李建成,李世民朝廷给的谥号,李渊长子,太子,为李世民所杀;后文“巢”即巢王李元吉,也为李世民所杀。②即位:指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劝太子早为计(        )   (2)访天下事(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尔吾兄弟(        )
A.轻视   B.蛊惑   C.辅佐   D.使……争斗
(2)即而后闻(        )
A.施予   B.宽免   C.借入   D.为……借出
3.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B.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C.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D.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
5.根据第③段,分析李世民“我但见其妩媚耳”这一看法的理由。
6.以第①②段为例说明我国“史传”的叙事特点,说明两个特点即可。
7.综合阅读(四)《魏征传》(节选)、和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围绕“君臣之义”,为魏征写一则人物短评,100字左右。
2022-09-30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