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45238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梁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4.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
5.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知识点】 《史记》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饥馑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

遂解左骖赎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弗谢而入。久之,越石父怒而请,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屈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屈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缧绁之中请鬻于世。晏子于是入为上客。

景公使国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戄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文本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缧绁之中/请鬻于世
B.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缧绁之中/请鬻于世
C.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缧绁之中/请鬻于世
D.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缧绁之中/请鬻于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免饥馑之切吾身”与“因之以饥馑”(《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饥馑”含义相同。
B.“越石父怒而请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C.“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延”字含义相同。
D.“汝当死罪三也”与“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沼泽中解救出越石父,替他赎身,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B.越石父认为君子不会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别人,也不会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可见其孤傲不屈的性格。
C.文章选取晏子以奴隶为知己和智救养马人两件事,写其知人谦逊,体恤下人,表现了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文本二中司马迁对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2)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5.所爱之马暴死,景公大怒。晏子是如何劝谏齐景公的,请简要分析。
2023-08-22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同居。事孝文帝,十岁不得,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后文帝,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选自《史记·张释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事孝文帝,十岁不得   调:升迁            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讨伐
B.且下之化上于影响       疾:疾病            广腾而上胡儿马            暂:突然
C.遂不下宫门不敬          劾:弹劾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     贾:经商
D.教儿子不                    谨:严谨            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交换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是第四。
B.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等。
C.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D.崩: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和他的二哥在一起生活,靠二哥的家产做了骑郎,后来袁盎举荐他补任谒者,文帝认为他有政治头脑,就授予他谒者仆射的官职。
B.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C.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D.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020-11-27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①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②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
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
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
D.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降为太史令,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守藏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
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
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和课本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2)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22-11-16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