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46983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诬刘平,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侍郎致仕。

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宋史·列传第七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C.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D.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上古唐尧、虞舜、夏禹三帝曾建都于此,“王畿所在”,所以被列为九州之首。
B.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接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的制度。
C.待制,官职名,唐代始设,京官五品之上值守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宋因其制。
D.吏部,是古代掌管文武官员任免升降的官署,与“户、礼、兵、刑、工”并称为六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多次推荐他担任殿中侍御史。
B.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指出拒受忠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谏的事例,开悟帝心。
C.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没有刘平,一定打不下延州,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
D.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昊结盟后,他建议注意河北城防;枣强河决口,他不肯迁离冀城,以此来安定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
(2)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注】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草窃:草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与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是金陵人”的“金陵”同,均指南京。
B.出,指京官外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相同。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指词;因可配乐歌唱,又被称为“曲子词”。
D.谥,即谥号,是指古人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纪念性、褒扬性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任职滁州时,滁州因战火而破败,他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
B.辛弃疾长于军事,同时也着眼根本,关注农业,倡导力耕,甚至以“稼”字为自己的书轩命名,并以《稼轩集》行世。
C.辛弃疾成功创建飞虎营,表现出卓越的管理才华和超强的应变能力;他救济灾民,则表现出果断的魄力和悲悯的情怀。
D.文章还记叙了辛弃疾去世之后,史馆校勘谢枋得的神奇遭遇。这个结尾极富神秘色彩,也表现了辛弃疾的不甘和冤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022-12-09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良祐,字天与,婺州金华人。年十九,预乡荐,间岁入太学。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调兴国军司户,未上,有荐于朝者,召除太学录、枢密院编修官。中丞汪澈荐除监察御史,累迁军器监兼邓王府直讲。隆兴元年,出为福建路转运副使。丁父忧,服阕,乾道三年,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起居郎。寻除左司谏。

首言会子之弊,愿捐内帑以纾细民之急。上曰:朕积财何用,能散可也。慨然发银数万两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军民翕然。未几,户部得请,改造五百万。又奏:陛下号令在前,不能持半岁久,以此令民,谁能信之?既而又欲造会子二千万,屡争之不得。

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时左相丁外艰,诏起复,良祐言:起复非正礼,今无疆场之事,宜使之终丧。遂寝。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同知贡举,除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吏部侍郎。寻除尚书。

时议遣泛使请地,良祐奏: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将帅庸鄙,类乏远谋,对君父则言效死,临战阵则各求生。有如符离之役,不战自溃,孰可仗者?此臣所以未敢保其万全。且今之求地,欲得河南,曩岁尝归版图,不旋踵而又失,如其不许,徒费往来,若其许我,必邀重币。经理未定,根本内虚,又将随而取之矣。向之四郡得之亦勤,尚不能有,今又无故而求侵地,陛下度可以虚声下之乎?况止求陵寝,地在其中,曩亦议此,观其答书,几于相戏。凡此二端,皆是求衅。内视不足,何暇事外?迩者未怀,岂能绥远

奏入,忤旨,贬瑞州居住,寻移信州。九年,许令自便。淳熙四年,起知徽州,寻除敷文阁待制、知建宁府,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B.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C.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D.上锐意图治/以唐太宗自比/良祐言/太宗《政要》愿赐省览/择善而从/知非而戒/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卿亦当以魏征自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意思是“不久任命为”,“除”与《陈情表》“除臣洗马”的“除”字含义相同。
B.“发银”意思是“散发银两”,“发”与《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发”含义相同。
C.“启衅”意思是“引发嫌隙、挑起争端”,“启”与《孔雀东南飞》“堂上启阿母”的“启”字含义不同。
D.“庸鄙”意思是“平庸鄙俗”,“鄙”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良祐十九岁时,预先由州县荐举应试进士,一年后进入太学。后来考中进士。调任兴国军司户,还未上任,有人又向朝廷荐举他。
B.陈良祐首先谈论会子的弊端,希望捐国库里的钱财来缓解普通百姓的急难。皇上赞同,此命令得以持久执行,军民一致称颂。
C.朝廷商议派使节要求割地,陈良祐认为派遣使节要求割地是引发嫌隙、挑起争端的原因,如果因此导致敌人的骑兵侵犯边境,会带来更多的祸患。
D.反对派遣使节的奏章呈入,陈良祐因违逆旨意,被贬谪到瑞州居住,不久移居信州。后来朝廷允许他自由行动之后又起用他担任徽州知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左相丁外艰,诏起复,良祐言:“起复非正礼,今无疆场之事,宜使之终丧。”遂寝。
(2)凡此二端,皆是求衅。内视不足,何暇事外?迩者未怀,岂能绥远?
2023-03-19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传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宰相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曰:“以钱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青苗法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以为河南推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

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已见,不专用王氏学。”

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落职知汝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B.青苗法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C.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D.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2.根据语意,苏辙熟议《青苗书》话语中的四个加点词,不能用括号内词替换的一项是(     )
A.以钱民(予)B.然出纳之(时)
C.虽有法不能(止)D.虽富民不免逾(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目光如炬,明言新法本为民,却给了奸吏乱法的机会,也使百姓不免犯错。
B.苏辙公心办事,既提出贬谪旧相以助司马光执政,又反对匆忙间改革科举科目。
C.苏辙与兄情深,苏轼因诗获罪,苏辙也自求贬谪到筠州监管盐酒税,沉沦五年。
D.苏辙为人沉静,徽宗即位后,他在许州筑屋室,保持整天默坐的习惯达几十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
(2)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苏辙的行事有没有合乎苏洵为之取名的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1-22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