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47161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晩也。方籍之渡,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日险哉!令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B.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C.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D.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特指黄河,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河”;后泛指河流。
B.三秦,指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曾将此地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C.诸葛孔明,即诸葛亮,“孔明”是他的字,古人常自称自己的“字”表示谦逊。
D.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时被视为天下之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项羽之败,开篇以曹操、刘备作陪衬,认为曹操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无取天下之才,而项羽无取天下之虑,因此三人终其一生都没成功。
B.苏洵认为,项羽之死早有预兆。他应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急率军进入咸阳,控制天下,而不应在河南新安间徘徊不进,以致失去天下之势。
C.针对有人对项羽“必能入秦乎”的疑问,苏洵从秦将章邯有轻敌之心、刘邦和项羽的力量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项羽一定能入秦的结论。
D.苏洵认为,西蜀虽有剑门之险,却不足以作为争霸中原的凭借,诸葛亮放弃荆州而去西蜀是不可取的;同样,项羽放弃秦汉故都也是不可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2)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

【乙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
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
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
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5.请从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中任选两点,比较两篇选文的共同点。
2021-12-29更新 | 6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乙】

有蜀君子曰苏君,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B.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C.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D.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臣,参与谋划或善于出谋划策的臣子。历史上著名的谋臣有姜子牙、管仲、范蠡等。
B.讳,生曰“名”,死曰“讳”。连称则曰“名讳”,通用于生者及死者,含有尊敬之意。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戊申,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5个。例如:1968年为戊申年,那么下一个戊申年就是2028年。
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B.《六国论》选自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太常因革礼》,书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023-04-15更新 | 1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甲文)

(选自苏洵 《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文)

(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李牧连                                     却:退却
D.非及时之士也                              向: 以前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D.非抗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甲文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D.乙文认为诸侯六国的实力远胜于陈涉,而秦一统六国却败始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2019-01-12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