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7 题号:147199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拿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下,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遮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平?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子,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二)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为,无出此书者。

(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更长山朱氏     适:嫁
B.通判河中府        寻:寻找
C.臣论盖国家事     乡:同“向”,先前
D.终身不其言        易:改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章献太后将冬至受朝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仲淹为四论以献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蜀之资,以争天下          击沛公于坐
D.考其平生                       为某,而母立于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范仲淹“性至孝”的一组是(     
①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
②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③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
④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⑤居太夫人忧
⑥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刻苦学习,还经常吃不饱。通过艰苦努力,范仲淹考中进士。
B.吕夷简执政时,与范仲淹因政见不同,有嫌隙,在皇帝的说和下,范仲淹尽释前嫌,与吕夷简摈弃私恨。
C.范仲淹和先贤诸葛亮等人一样,早有大志,成竹在胸,以后为将、执政的做法,都与早年呈送给宰相的“万言书”中一致。
D.苏轼无缘与范仲淹交游,但自幼敬仰范仲淹,愿意应范仲淹小儿子的要求为范仲淹的文集写序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3)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7.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范仲淹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盐官大悲阁记

【宋】苏轼

羊豕以为,五味以为和;秫稻以为酒,曲蘖以作之:天下之所同也。其材同,其水火之齐均,其寒暖燥湿之候一也,而二人为之,则美恶不齐。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见焉。人见其二也,则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逐妙,曰:我知酒食之所以美也。而略其分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是也,而一意造,则其不为人之所呕弃者寡矣。

今吾学者之病亦然。天文、地理、音乐、律历、宫庙、服器、冠昏、丧纪之法春秋之所去取礼之所可刑之所禁历代之所以废兴与其人之贤不肖此学者之所宜尽力也。曰:是皆不足学,学其不可载于书而传于口者。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古之学者,其所亡与其所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如今世之学,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欤?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由是观之,废学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尚也。

岂惟吾学者,至于为佛者亦然。斋戒持律,讲诵其书,而崇饰塔庙,此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为斋戒持律不如无心,讲诵其书不如无言,崇饰塔庙不如无为。其无心,其口无言,其身无为,则饱食而嬉而已,是为大以欺佛者也。

杭州盐官安国寺僧居则,自九岁出家,十年而得恶疾且死,自誓于佛,愿持律终身,且造千手眼观世音像,诵其名千万遍。已而力不给,则缩衣节口三十余年,铢积寸累,以迄于成。其高九仞,为大屋四重以居之。而求文以为记。

余尝以斯言告东南之士矣,盖仅有从者。独喜则勤苦从事于有为,笃志守节,老而不衰,异夫为大以欺佛者。故为记之,且以吾党之士云。


【注】①曲蘖:酒曲,制酒时用的一种材料。②数:方法法度,指可以量化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豕以为   羞:通“馐”,美食。B.而崇饰塔庙   崇饰:装饰
C.其无心   中:内心。D.且以吾党之士云   风:风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意造   其无礼于晋
B.学不可载于书而传于口者   还也
C.诵其名千万遍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独喜则勤苦从事于有为   不知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制作美味珍馐与美酒时,即便材料火候相同,也会因工匠不一而美恶不齐。因此,苏轼认为酒食的美恶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子夏的话,是为了引出古之学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的得与失,即“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以此与当世的学人们做对比。
C.文章第三段话题由“吾学者”转至“为佛者”,苏轼认为学佛要有具体的做法,这些做法包括“斋戒持律”“讲诵其书”“崇饰塔庙”等。
D.苏轼此文由美味的制作、美酒的酿造谈起,层层深入。引用恰到好处,说理鞭辟入里。至于束结处交代缘由,简洁响亮,正如万斛泉源,“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丧纪之法春秋之所去取礼之所可刑之所禁历代之所以废兴与其人之贤不肖此学者之所宜尽力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观之,废学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尚也。
②已而力不给,则缩衣节口三十余年,铢积寸累,以迄于成。
2021-03-07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坐端正
B.酾酒临江,横赋诗船桨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小洲
D.逝者如斯,而未尝也流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不拘于时,学
B.知不可骤得悠悠与颢气俱
C.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D.固一世之雄其闻道固先乎吾
3.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这是对赋的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矛盾、挣扎和解脱过程服务的。
B.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客人”想到历史人物,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何等英勇,但这样的英雄最后也被周瑜打败了,这是“客人”悲的原因之一。
C.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现象,作者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之中,认为从“不变”的角度看,客体和主体都是永恒的,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上述文字写景、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联想丰富,哲理深邃,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2019-11-02更新 | 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盖公堂记

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释: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其B.于C.诸D.之
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结果上吐下泄不能饮食了。
C.第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昔之为国者亦然
A.甲B.乙C.丙D.丁
4.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
5.从语言特点角度分析第④段两句画线句的作用。
2019-04-30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