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1477164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继承儒家所强调的“爱无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
B.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瞂鉣,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师A徒唯毋兴起B冬行C恐寒D夏行E恐暑F此不可G以H冬夏为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资财,费用,与《老子》四章中“当其无,有车之用”的“用”意思相同。
B.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C.三军,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与现代三军的意义完全不同。
D.是,这,与《孟子·公孙丑上》中“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认为战争可以让他们获得战胜的名声,让他们获得利益,因此即使荒废百姓的收益也要发动战争。
B.墨子认为大国统治者舍弃自己本来就缺少的人民,增加自己本来就多余的土地,不是治国的要务。
C.宋牼听说秦楚交战,打算前往楚国,希望通过陈述交战不符合仁义之道来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
D.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心怀仁义而去掉利害来互相对待,这样能够使天下归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两则材料中,墨子和孟子都不同意发动战争,其原因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4-02-29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材料二:

禽滑厘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为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
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
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用法相同。
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
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
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
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
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4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材料二:

墨者夷子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天下 A 祸 B 篡怨恨 C 其所以 D 起者 E 以不相爱 F 生也 G 是以 H 仁者非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不相贼”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中“因”与成语“因利乘便”的“因”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初生的婴儿,后可指纯洁善良的人,也喻指热爱祖国的人。
D.“吾固愿见”与《五石之》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B.墨子认为,应该用兼爱去改变当时社会,做到爱别人的国、家和人民就像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一样。
C.墨子认为,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施于政、士人不用它践于行罢了。
D.夷子第一次来见,因孟子生病没有见到,后来孟子以夷子的言行不一致来表明他不赞同墨家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2)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5.墨家和儒家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13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