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9 题号:147782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饥民。上问司徒鲍昱:何以消复旱灾?对曰: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十馀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宜一切还诸徙家,蠲除禁锢,使死生获所,则和气可致。帝纳其言。校书郎杨终上疏曰:间者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百姓频年服役,转输烦费;愁困之民足以感动天地,陛下宜留念省察。帝下其章,第五伦亦同终议。牟融、鲍昱皆以为:孝子无改父之道。征伐匈奴,屯戍西域,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复上疏曰:秦筑长城,功役繁兴;胡亥不革,卒亡四海。故孝元弃珠崖之郡,光武绝西域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鲁文公毁泉台,《春秋》讯之曰:‘先祖为之而己毁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无妨害于民也。襄公作三军,昭公含之,君子大其复古,以为不舍则有害于民也。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兵久而未还,非天意也。帝从之。丙寅,诏:二千石勉劝农桑。罪非殊死,须秋按验。有司明慎选举,进柔良,退贪猾,顺时令,理冤狱。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尚书沛国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臣闻先王之政,赏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无滥。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数诏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未悉奉承,犹尚深刻。断狱者急于篣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夫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绝。陛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棰楚以济群生,全广至德以奉天心。帝深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馀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B.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馀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C.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馀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D.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馀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禀赡,特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在这里的意思是给予谷物。
B.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称首领为可汗。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语言简练,多暗含褒贬之意。
D.丙寅,为六十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三个,可用来标记年、月、日、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昱建议让流放者全都返回家乡,以免亲属分离,死后的孤魂得不到祭祀,这样便可以消除旱灾,汉章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B.杨终两次上书,认为讨伐匈奴、屯驻西域给百姓带来巨大负担,不能因其是先帝的决策而不敢改变,汉章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汉章帝下诏要求以农桑为先,要审慎地任命官吏,提拔温和良善之士,罢免贪婪奸滑的小人,要根据宽厚的原则审理冤案。
D.陈宠认为,处理政务应该奖不过度,刑不滥施,尽量推行温和之政,不能采取严刑拷打的残酷手段,不能假公济私,作威作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
(2)陛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棰楚以济群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B.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C.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D.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继承人,古代指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B.禄,俸禄,古代称官吏的俸给。
C.门人,门客,古代贵族家中所养之人。
D.中闺,闺房之中,古代指妇女所居住的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依靠自己的智谋,赢得父亲的信任和宾客的称赞,并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B.虽然楚国把象床赠送给了孟尝君,但孟尝君最终还是听从了门人之劝谏不接受。
C.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和用谏的评价是一致的,并不认可他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D.本文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既展示了人物的形象,又对其作了精要的评点。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5.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分析司马光笔下的孟尝君与王安石在“用谏”态度上的不同之处。
2022-06-29更新 | 1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谩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丁酉,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战于安州,官军大败,伯仪仅以身免,亡其所持节。希烈使人以其节及俘馘【注】示颜真卿;真卿号恸投地,绝而复苏,自是不复与人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B.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C.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D.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将避之”的“焉”与《归去来兮辞》中“复驾言兮焉求”的中“焉”意思相同。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文中便是前者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依仗立过军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朝中将佐没人敢去规劝和阻止他,卢杞便向德宗推荐了颜真卿,德宗同意了卢杞的建议。
B.颜真卿去许州李希烈处传达圣意,满朝大臣觉得他此行凶多吉少,都大惊失色。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颜真卿未听,毅然前往。
C.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分别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劝他称帝,李希烈洋洋自得地让颜真卿看这些使者,遭到了颜真卿的斥责。
D.张伯仪的朝廷大军与李希烈的淮宁军作战,大败而还。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看,颜真卿看后悲痛欲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2)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
5.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分别派遣的四位使者劝颜真卿投靠李希烈并做其宰相,颜真卿是如何痛斥他们的?请简要概括。
2023-08-04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肃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题及自四方来,莫不非议介,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持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耿。若是者,不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黍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悼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妥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根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住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思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中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思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干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避怒                                      非吾之所有
B.出视事,诚                                 然后知山之特立
C.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                       心躁也为
D.诟置而辱之                                   师焉,或不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从政刚满一年,无论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认为不必理会这些非议,不出二三年,这些非议将不攻自破。
B.藩镇大臣认为发青苗钱不合适,于是天子将他们的意见转给王安石,王安石心中不快,借口养病辞职。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一意孤行,推行新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百姓的忧乐、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所以力劝王安石尽快修改新令中不正确的地方。
D.同马光认为自己身居高位,承受皇上恩典,理应为朝廷作出贡献,所以将自己的荣辱置于度外向王安石重申自己的观点。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
(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018-12-07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