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0 题号:149754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行香子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
1.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转换的过渡句。
上阕:                         下阕:                          
2.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2-13高三上·浙江台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B.李诗写“秋阴”“枯荷”,苏诗写“荷尽”“菊残”,总体意境一致,都表达了别离的悲情。
C.李诗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旨义含隐深曲。
D.苏诗把“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时节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的性情和胸襟。
2.两首诗都写到了枯荷,写作的目的是否相同?试结合两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2023-06-21更新 | 7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苏轼这首词,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由情至事,由事归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醉脸春融”四字描写诗人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两颊泛红,嘴角含笑。侧面表现出音乐之美,赞美了弹奏者的技艺。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
2020-06-29更新 | 9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元丰元年(1078)重阳节,王巩应苏轼邀请至徐州,与众诗友一起赏菊饮酒赋诗,此诗为当时的唱和之作。②《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他认为好酒的酒力可以到达人体的脐部,所以称好酒为“青州从事”。③东阁:谓款待宾客之所。④老子上南楼:《世说新语·容止》载,晋庾亮在武昌,诸佐吏秋夜共登南楼,亮忽至,诸人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我醉欲眠君罢休”一句,刻画了主人不胜酒力、客人洒脱不羁的形象。
B.颔联,“三千丈”与“一百筹”运用夸张和反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诗才的高度赞扬。
C.颈联,诗人化用庾亮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要与友人继续诗酒唱和、戏谑欢笑的愿望。
D.此诗就地取材,写重阳赏菊,诗风清新,寓意深厚,既有飘逸之感,也兼豪放之态。
2.尾联抒情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023-04-24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