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21 题号:15011436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子也。鲤也死,有棺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取材于《论语·先进》)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③家之有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取材于《礼记·檀弓上》)

注:①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②徒行:指无车而行。《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③称:符合。

(二)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治丧也,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颡:额头。泚:出汗。③蘽梩: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此,何偏也。

(取材于《庄子·列御寇》)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家之有                                亡:同“无”,没有
B.古之人爱民若赤子                  保:爱护,保护
C.由亲始                                   施:施行
D.夺彼                                   与: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各言子也            偏也
B.有棺无椁               不视
C.吾从大夫之后        薄为其道也
D.墨治丧也               恐乌鸢食夫子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颜路请求把孔子的车子做成颜渊的外椁
B.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难道夷子以为不薄葬就不可贵了吗
C.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那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
D.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齐备吗?为什么加上这些东西
4.下列对夷之和孟子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夷之倡导薄葬,却厚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无差等,夷之的言行是自相矛盾。
B.夷之引用“若保赤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但自己厚葬父母没有错。
C.孟子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就像爱兄长之子和爱邻人之子的区别一样,夷之是无视亲人与他人的区别。
D.孟子借曾有人不埋葬父母,见父母遗体被毁而心生愧疚最终也会埋葬的故事,说明厚葬父母有道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孔子、庄子的言论,简述其中反映出的主张或思想。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掌握虚词——之、其、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使人楚买生鹿/载粟而
B.人民习战斗之道/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自得而求谷/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生鹿藏钱五倍
2.把握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管子事迹,以桓公、管子对话为线索,集中笔墨记叙“买鹿制楚”事件,叙事详略得当。
B.文章首段描写桓公、管子对话,后文通过楚王与桓公、管子的对比,突出了齐国战胜楚国的原因。
C.文章中楚王认为禽兽有害而钱币有利,于是通告百姓,让他们寻找生鹿换取财物。
D.本文语言质朴流畅,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手法相同。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____________   ②管子____________   ③楚王____________
4.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
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21-07-31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子夏问孝。子曰:“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宪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1.请解释第一则材料中加点的“色”字的意思
2.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解释子女对父母行“孝”的具体做法。
2020-01-30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点,尔何如?”瑟希,铿尔,舍瑟而,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礼,其言不,是故哂之。求则非邦也与?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瑟希   (          )       ②舍瑟而            (          )       ③为国             (          )
④其言不(          )       求则非邦也与 (          )       见方六七十……   (          )
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3.孔子为何要“与点”?
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2020-04-11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