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150893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B.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C.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D.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B.戊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个。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文中的“戊申”属于干支纪日。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D.宿直,又称“寓直”,唐代有文官宿直制度,即官员夜间值守官舍,其含义与今日部分公务员“值夜班”大抵相当。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很有政治谋略。在任鸾台侍郎时,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安定边境。他的建议最终没有施行。
B.狄仁杰性情耿介,有直臣之气。他经常在朝堂上直言谏诤,武则天对他所提的建议意见大多采纳,有时甚至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C.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大多成了名臣;用才较真,他坚持荐举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狄仁杰一生清正忠贞,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教子无方,儿子贪婪残暴,狄仁杰因此被拖累了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
(2)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5.武则天向狄仁杰征询关于将相之才的人选时,狄仁杰给出了什么样的建议?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令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韩暹矜功专恣,董承患之,因潜召操。操乃将兵诣洛阳。操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遣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曹操在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B.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C.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D.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可卒制”与“保卒余年”(《陈情表》)两句中的“卒”含义不同。
B.“操引董昭并坐”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引”含义不同。
C.“远近跂望”与“吾尝跋而望矣”(《劝学》)两句中的“跂”含义相同。
D.“幸曹操营”与“幸承恩于伟饯”《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部下对迎接汉献帝之举多有疑虑,但荀彧持不同意见,力谏曹操奉迎天子以顺民心,曹操听取了他的建议。
B.董承先是阻拦了曹操派去迎接汉献帝的大军,后因厌恶韩暹倚仗护驾有功专横霸道,就私下派人召请曹操入洛。
C.董昭看出杨奉当时缺乏同盟,便写信给他将其夸赞一番,并说自己对他倾慕已久,想要和他共同辅佐汉献帝。
D.董昭认为曹操留在洛阳辅佐朝政有诸多不利,当请天子移驾许县。在其谋划下,曹操终使汉献帝迁都许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2)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2022-12-27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5.两则材料关于唐玄宗最终处死杨贵妃的原因的记载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11-02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谩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丁酉,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战于安州,官军大败,伯仪仅以身免,亡其所持节。希烈使人以其节及俘馘[注]示颜真卿;真卿号恸投地,绝而复苏,自是不复与人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B.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C.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D.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希烈依仗立过军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朝中将佐没人敢去规劝和阻止他,卢杞便向德宗推荐了颜真卿,德宗同意了卢杞的建议。
B.颜真卿去许州李希烈处传达圣意,满朝大臣觉得他此行凶多吉少,都大惊失色。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颜真卿未听,毅然前往。
C.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分别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劝他称帝,李希烈洋洋自得地让颜真卿看这些使者,遭到了颜真卿的斥责。
D.张伯仪的朝廷大军与李希烈的怀宁军作战,大败而还。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颜真卿看后悲痛欲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2)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
5.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分别派遣的四位使者劝颜真卿投靠李希烈并做其宰相,颜真卿是如何痛斥他们的?请简要概括。
2022-12-08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