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 《汉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51793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 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谱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讪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鸠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


注:①露索:露出身体被人搜查。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B.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C.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D.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以示清白。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2)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知识点】 《汉书》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旁种反,诏召群臣入议。是时,岁比不登,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丞相韦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诸臣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赢秏,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轻边,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外,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亟决,利害相万也。”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击羌。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羌虏盛多,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因陈转运之费。上即以玺书让之曰:“上书言部署已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然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且大将军出必有裨将,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折冲宿将,又何疑焉?”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B.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C.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D.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表意直接明了,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B.持节,拿着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持节”即为此意。
C.中国,今多指中华;文中意思是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也可视为特指汉朝。夷狄常用以泛指除华夏族以外各族。
D.折冲,意为击退敌军,战胜敌人。冲,战车;折还敌方的战车,即制敌取胜。文中指冯奉世杀敌卫国,作战勇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奉世出身良家,早年仕途不顺。武帝末年被选作郎官,昭帝时补任武安县的长官,在三十多岁时失去了官职。
B.冯奉世明晓兵法,熟悉战事。年过三十才研读兵法,被推荐为军司空令。战争中能正确分析双方情势,表现颇佳。
C.冯奉世主动请战,忠于职守。面对羌族叛变,他主动请缨,敢于坚持,虽有曲折,但最终率领数万军队成功平叛。
D.冯奉世拒绝皇帝派将,遭到责备。朝廷派奋武将军率军增援,冯奉世却因虑及费用予以拒绝,皇帝立即发玺书责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亟决,利害相万也。
(2)然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
5.冯奉世率兵进攻反叛的羌人面临哪些困难?
2021-05-11更新 | 1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也,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

(节选自《百战奇略·粮战》)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注】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击E罢夫F羸老G易子H而咬其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
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
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
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敌我双方对垒相峙、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既要保护好己方的粮食,又要切断敌人的粮饷运输线,这样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B.官渡之战中,袁绍令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护送粮食。许攸叛袁,向曹操献出偷袭烧粮的计策。尽管身边有人对许攸有所怀疑,但曹操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C.贾谊认为,粮食的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去进攻就能攻取,去防守就能巩固,去作战就能战胜,使远方的人顺附。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近40年,公家和个人的积贮都很少。老百姓弃农经商,不生产却吃粮食的人很多,过度奢侈的风气也日益滋长,这些都是国家的祸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
(2)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5.两则材料都围绕着“粮食”展开,请简要说明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4-04-18更新 | 5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而去。

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迫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反奏,“衡等不以时白奏行罚,无大臣辅政之义,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及《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B.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C.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D.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初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B.《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也是指《诗经》。
C.辟,任职授官的意思,类似的古代词汇还有:任、授、除、拜、封、赠、征等,其中“赠”常用于追封已故者。
D.“建昭三年”是古代年号纪年法。古人还有其它纪年法,例如“壬戌之秋”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烛光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他擅长研究《诗经》,能解人疑惑,因而很受人敬佩。
B.匡衡因才华出众而被长安令杨兴举荐到乐陵侯史高麾下任职,后又因史高的举荐而一度被刚即位的汉元帝任命为乐安侯。
C.匡衡在上疏中回答了汉元帝关于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关系的问题,因而受到了皇帝的器重,职务逐步升迁。
D.成帝时,匡衡与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王尊则弹劾他二人,指责他俩不陈述自己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的过错。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结合第一段谈谈匡衡是借助哪些外物条件来刻苦学习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03-08更新 | 2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