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155882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平谢病,上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上徙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有司请蚤建太子,上曰:“朕既不德,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吴王,兄也;岂不豫哉?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有司固请曰:“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平天下为太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上乃许之。上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何!”上乃止。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诏开藉田,亲耕以率天下之民。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太宗孝文皇帝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B.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C.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D.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古代朝廷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统帅天下兵马,其地位高于执掌政务的左右丞相。
B.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两者均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祭祀对象,故用“社稷”代指国家。
C.季父,即年龄最小的叔父,古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季排行最小。
D.藉田,古代帝王亲耕的土地;每年春耕之始,由帝王在藉田举行亲耕仪式以劝勉农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称病引退,对文帝说在汉高祖时自己的功劳更大,而在诛灭诸吕时周勃的功劳更大,希望将右丞相的官职让给周勃。
B.文帝拒绝早立太子,认为不选择贤德之人而一定要立儿子为太子,会引发楚王、吴王的干预,这不是以天下为重的做法。
C.文帝在霸陵想要纵马奔驰下山,袁盎认为君王应该顾及自身的安危,避免做出冒险的举动,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劝阻。
D.贾谊对文帝说,百姓生活富足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如果百姓都自食其力,那么国家就会物用充足,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
(2)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首姓富庶,宜使之违舟窥。正从之。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房玄龄谏曰:“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暨。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且陛下仁风被于率土,孝德彰于配天。好生之德,禁障塞于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于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尊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柩。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情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于庶狱。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谓此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向使高丽违矣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怨,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

太宗见表,叹曰:此人危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虽谏不从,终为善策。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新罗:与高丽都是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B.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C.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D.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者意为近来,“属”的含义与《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含义不同。
B.六军,按周朝制度,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来泛指军队。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D.殆是危险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蒙受皇恩,知恩图报。他听说唐太宗要发兵攻打高丽,于是带病上谏,太宗深受触动,对他大加赞赏。
B.房玄龄认为唐太宗有好生之德,仁慈风范惠及四海,孝恭的德行超过了祖先,这是他劝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C.房玄龄认为自己愚昧糊涂,不能对太宗的圣功和德行妄加议论,自己会深深珍惜、重视、爱护太宗的美德。
D.房玄龄引用《周易》中的话,是想让太宗知晓进退、存亡、得失之间蕴含福祸相依的道理,希望太宗知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2)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
2023-05-22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2024-02-28更新 | 3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B.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C.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D.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汉代京城及所属四周地域的行政区域,后世称京城为京兆。它有时是京兆尹的简称。
B.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多淫靡之声,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受儒家排斥。
C.农桑,“农”指耕种田地,“桑”指植桑饲蚕,“农桑”是衣食之源,泛指手工业和农业生产。
D.关中,地名,即潼关、散关、蓝关、萧关四关之内的区域。现在的关中位于陕西省的中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推荐桓谭,希望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但他却奏出奢靡之音,让皇帝沉溺于其中,宋弘因此而不满,他后来再见到宋弘就局促不安。
B.寇恂因为严厉执法而与贾复产生了矛盾,贾复声称要杀了寇恂,寇恂则以蔺相如为榜样,把国家之事放在首要位置,不与贾复相互争斗。
C.在贾复的执金吾军进入颍川时,寇恂下令属县多提供用具,备足酒醪,当贾复想要派兵追赶他时,士兵却喝醉了,无法执行他的命令。
D.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偏将军冯异以光武帝的告诫为指导方针,率领大军向西征讨,平定地方,传播威望和信义,所到之处,群贼大多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2)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5.请简要说明司马光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诗句“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的目的。
2022-06-18更新 | 2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