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4 题号:1588248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①,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②,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③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①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②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寻:长度单位。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小儿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
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
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2.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赏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写下此词。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古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随转。“击鼓吹箭,即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作者寂寞的原因。
2023-04-24更新 | 10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兴起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诉衷情”是词牌名,决定了词的节奏与韵律。
B.本词开篇的一个“斗”字,用了比拟的手法,将秋季鲜花盛放的热闹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杜甫的《登高》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此类诗歌,只是在表达的感情上不尽相同。
D.晏殊的登览词作还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词,都是秋季的思念怀人之作。
2.赏析“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一句。
3.晏殊的词作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正宗”,请分析本词的下半阙怎样体现了晏殊词的婉约特点。
2023-10-26更新 | 26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轼

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C.本词上阕虽没有一个雪字,通过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物主观感受的烘托,却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描绘得淋漓尽致。
D.词的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而自己却未能列席其间,因而词人内心十分孤苦,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聊以慰藉。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2-12-06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