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58905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
B.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
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这里,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钟声不比乎”中的“钟”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
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比”,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这对国君最终确定理想人选发挥了重要作用。
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后非常愤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
(2)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5.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22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首姓富庶,宜使之违舟窥。正从之。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房玄龄谏曰:“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暨。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且陛下仁风被于率土,孝德彰于配天。好生之德,禁障塞于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于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尊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柩。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情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于庶狱。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谓此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向使高丽违矣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怨,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

太宗见表,叹曰:此人危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虽谏不从,终为善策。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新罗:与高丽都是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B.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C.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D.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者意为近来,“属”的含义与《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含义不同。
B.六军,按周朝制度,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来泛指军队。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D.殆是危险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蒙受皇恩,知恩图报。他听说唐太宗要发兵攻打高丽,于是带病上谏,太宗深受触动,对他大加赞赏。
B.房玄龄认为唐太宗有好生之德,仁慈风范惠及四海,孝恭的德行超过了祖先,这是他劝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C.房玄龄认为自己愚昧糊涂,不能对太宗的圣功和德行妄加议论,自己会深深珍惜、重视、爱护太宗的美德。
D.房玄龄引用《周易》中的话,是想让太宗知晓进退、存亡、得失之间蕴含福祸相依的道理,希望太宗知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2)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
2023-05-22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班超久于西域,年老思土,上疏乞归,愿生入玉门关。乃召超还。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之。尚谓班超曰:“君侯在外域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留数年而西域反叛,如超所戒。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八)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姓名)。
3.结合文段,概括班超对任尚任职的建议。
2018-05-24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