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五代十国 > 魏收 > 《魏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59975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祐,字子集,渤海人也。祖展,太祖平中山,内徙京师,卒于三都大官。父谠,从世祖灭赫连昌,以功拜游击将军,赐爵南皮。祐博涉书史,好文字杂说,材性通放,不拘小节。以祐招下邵郡群贼之功,赐爵建康子。高宗末,州东郡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诏以问祐,祐曰:“此是三吴所出,厥名鲮鲤,余域率无,今我获之,吴楚之地,其有归国者乎?”又有人于零丘得玉印一以献,诏以示祐,祐曰:“印上有籀书二字,文曰‘宋寿’。寿者,命也,我获其命,亦是归我之征。”显祖初,刘义隆子义阳王昶来奔,薛安都等以五州降附,时谓祐言有验。高祖从容问祐曰:“比水旱不调,五谷不熟,何以止灾而致丰稔?”祐对曰:“昔尧汤之运,不能去阳九之会,陛下道同前圣,其如小旱何?但当旌贤佐政,敬授民时,则灾消穰至矣。”祐又上疏云:“今之选举,不采识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宜停此薄艺,唯才是举。又勋旧之臣,虽年勤可录,而才非抚人者,则可加之以爵赏,不宜委之以方任。”高祖皆善之。出为持节、辅国将军、西州刺史,东光侯,镇滑台。祐以郡国虽有太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小学。又设禁贼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盗发则连其坐。初虽似烦碎,后风化大行,寇盗止息。转宋王刘昶傅。以昔参定律令之勤,赐帛五百匹、粟五百石、马一匹。昶薨后征为宗正卿而祐留连彭城久而不赴于是尚书仆射李冲奏祐散逸淮徐无事稽命处刑三岁以赎论诏免卿任还复光禄。太和二十三年卒。太常议谥曰炀侯,诏曰:“不遵上命曰‘灵’,可为灵。”

(节选自《魏书·高祐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昶薨后/征为宗正卿/而祐留连彭城/久而不赴/于是尚书仆射李冲奏祐散逸淮徐/无事稽命/处刑三岁/以赎论/诏免卿任/还复光禄
B.昶薨/后征为宗正卿/而祐留连彭城/久而不赴/于是尚书仆射李冲奏祐/散逸淮徐无事稽命/处刑三岁/以赎论/诏免卿/任还复光禄
C.昶薨后/征为宗正卿/而祐留连彭城/久而不赴/于是尚书仆射李冲奏祐/散逸淮徐无事稽命/处刑三岁/以赎论/诏免卿任/还复光禄
D.昶薨/后征为宗正卿/而祐留连彭城/久而不赴/于是尚书仆射李冲奏祐散逸淮徐/无事稽命/处刑三岁/以赎论/诏免卿/任还复光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爵位等级,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周天子为王,以下分封五等诸侯:公、侯、伯、子、男。
B.“假”有代理、暂任官职之意,“假东光侯”即代理东光侯的职位,署、权、行、除等字都包含相似的含义。
C.“太学”是汉武帝时开始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唐代在国子监内设太学。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等人,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祐家世不凡,性格豪放。他的祖辈、父辈都曾身居要职;他自己广览经史,喜好文字杂说,做事不拘小节。
B.高祐见识广博,善于预言。他能准确识出三吴出产的鲮鲤,并据此预言这是薛安都等将率众来降的征兆。
C.高祐注重实才,推行教育。他建议高祖改革选官任人制度,唯才是举;他在地方大力推行教育,建立各级学校。
D.高祐勇于谏言,政绩突出。他多次上疏陈事而且精于分析,获得皇帝的赏识;他治理的地方风化大行,安宁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水旱不调,五谷不熟,何以止灾而致丰稔?
(2)今之选举,不采识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
【知识点】 《魏书》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谦之,字道让,少事后母李以孝闻。及长,屏绝人事,专意经史,天文算历、图纬之书,多所该涉,日诵数千言,好文章,留意《老》《易》。袭爵,释褐奉朝请,加宣威将军,转奉车都尉、廷尉丞。

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诏令追捕,必得以闻。谦之乃伪枷一囚立于马市,宣言是前诈市马贼,今欲刑之。密遣腹心察市中私议者。有二人相见忻然曰:“无复忧矣。”执送按问,具伏盗马,徒党悉获。

寻诏除宁远将军,正河阴令。在县二年,损益治体,多为故事。好于赡恤,言诺无亏。居家僮隶,对其儿不挞其父母,生三子便免其一,世无髡黥奴婢,常称俱禀人体,如何残害。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漏阙,谦之乃修《凉书》十卷,行于世。凉国盛事佛道,为论贬之,因称佛是九流之一家。当世名士,竞以佛理来难,谦之还以佛义对之,竟不能屈。以时所行历,多未尽善,乃更改元修撰,为一家之法,虽未行于世,议者叹其多能。

初,谦之弟道穆,正光中为御史,纠相州刺史李世哲事,大相挫辱,其家恒以为憾。至是,世哲弟神轨为灵太后深所宠任,直谦之家僮诉良,神轨左右之,入讽尚书,判禁谦之于廷尉。时将赦,神轨乃启灵太后发诏,于狱赐死,时年四十二。朝士莫不哀之。所著文章百余篇,别有集录。永安中,赠征虏将军、营州刺史,曰康,又除一子出身,以明冤屈。

(节选自《魏书・高谦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
B.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
C.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
D.孝昌初/行河阴县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逃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可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担任官职,也可以指进士及第授官。
B.“髡”,古代指剃去男子头发之刑:“黥”,古代指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髡黥”泛指犯法遭受刑罚。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依照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如陶渊明谥号“靖节”。
D.“出身”,既可以指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也可指入仕为官。文中指后一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谦之多才多能,成就令人瞩目。他专心研读经史,对天文、算术也有涉猎;撰写的《凉书》刊行于世,重新修撰的历法被人叹服。
B.高谦之心思缜密,为政讲究方法。在代理河阴县令时,他巧施计策,轻而易举就使罪犯露出马脚,接着又把罪犯的同党全部抓获。
C.高谦之宽仁善良,体恤家中奴仆。他从不责打奴仆,更不忍心残害;奴仆之中有生三个儿子的,就免去其中一个儿子的奴仆身份。
D.高谦之含冤离世,结局令人哀叹。弟弟高道穆在处理刺史李世哲的案件时得罪了李家,他因此受到牵连,最终被灵太后下诏赐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名士,竞以佛理来难,谦之还以佛义对之,竟不能屈。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然,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021-12-03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尉元,字苟仁。年十九,以善射称。神麚中,为虎贲中郎将,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从幸海隅,赐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请师救援。显祖以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赴之。申纂诈降,元知非诚款,外示容纳,而密备焉。元遂长驱而进,贼将周凯望声遁走。彧[注]遣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讨安都,屯于下磕。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薛安都与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兵击吕梁,绝其粮运。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秉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自称晋王,扇惑百姓。元遣将追斩之。延兴元年。假元淮阳王。元表:“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辞称念祖善于绥抚,清身洁己,请乞念祖为睢陵令。若得其人,必能招集离叛,成立一县。”显祖诏曰:“民情如此,可听如请。”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类也。太和初,出为镇西大将军,甚得夷民之心。三年进爵淮阳王,以旧老见礼,听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频表以老乞身。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又诏曰:“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高祖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十七年七月,元疾笃,高祖亲幸省疾。八月,元薨。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彧:即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B.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C.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D.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庙号。一般用于王朝最初建立者,也可用于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
B.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设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它与“致仕”意思相同。
D.三老,古代一种荣誉职位。相传统治者设三老、五更各一人,以父兄之礼尊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元作战身先士卒。讨伐张永时,他命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自己亲率精兵,攻打吕、梁,后又乘胜追击张永,使其弃船逃跑。
B.尉元富有军事谋略。开赴徐州期间,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诚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纳,暗中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尉元从政很有手腕。他发现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来蛊惑百姓,就果断派人杀死他;他任镇西大将军时,治理很合夷人心意。
D.尉元深受皇帝敬重。他因功绩大受到皇帝礼遇,不仅赐予他乘车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权力,还赐给他帽子和衣服,尊称其为三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
(2)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2020-06-30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峦,字洪宾。有文才干略,姿貌甚伟。州郡表,拜中书博士,迁员外散骑侍郎,为高祖所知赏。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后兼黄门郎,寻除正黄门、兼尚书。

时萧衍遣兵侵轶徐兖,缘边镇戍相继陷没,朝廷忧之,乃以峦为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安东将军、尚书如故,世宗劳遣峦于东堂曰萧衍寇边旬朔滋甚诸军舛互规致连戍陷没宋鲁之民尤罹汤炭 诚知将军旋京未久,膝下难违,然东南之寄,非将军莫可。将军其勉建殊绩,以称怀,”峦对曰:“平殄之期可指辰而待。愿陛下勿以东南为虑。”

及梁城贼走,中山王英乘胜攻钟离[注],又诏峦帅众会之。峦表曰:“萧衍倾竭江东,为今岁之举,疲兵丧众,大败而还,君臣失计,取笑天下。虽野战非人敌,守城足有余,今虽攻之,未易可克。又广陵悬远,去江四十里;钟离、淮阴介在淮外,假其归顺而来,犹恐无粮艰守;况加攻讨,劳兵士乎?且征南军士从戎二时,疲弊死病,量可知已。若臣之愚见,谓宜修复旧戍,牢实边方,息养中州,拟之后举。”英果败退,时人伏其识略。

初,侍中卢昶与峦不平,昶与元晖俱世宗所宠,御史中尉崔亮,昶之党也。昶、晖令亮纠峦,事成,许言于世宗以亮为侍中。亮于是奏劾峦在汉中掠良人为奴婢。峦惧为昶等所陷,乃以汉中所得巴西太守庞景民女化生等二十余口与晖。晖大悦,乃背昶为峦言于世宗云:“峦新有大功,已经赦宥,不宜方为此狱也。”世宗纳之,豫州平,峦振旅还京师。世宗临东堂劳之曰:“卿役不逾时,克清妖丑,鸿勋硕美,可谓无愧古人。”峦对曰:“此自陛下圣略威灵,英等将士之力,臣何功之有。”世宗笑曰:“卿匪直一月三捷,所足称奇,乃存士伯,欲功成而不处。”

(节选自《魏书·邢峦传》,有删节)


[注]钟离:地名,今安徽凤阳东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劳遣峦于东堂曰/萧衍寇边旬朔/滋甚/诸军舛互/规致连戍陷没/宋舟之民尤罹汤炭/
B.世宗劳遣峦于东堂曰/萧衍寇边旬朔/滋甚/诸军舛互规致/连戍陷没/宋鲁之民尤罹汤炭/
C.世宗劳遣峦于东堂曰/萧衍寇边/旬朔滋甚/诸军舛互规致/连戍陷没/宋鲁之民尤罹汤炭/
D.世宗劳遣峦于东堂曰/萧衍寇边/旬朔滋甚/诸军舛互/规致连戍陷没/宋鲁之民尤罹汤炭/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指向朝廷举荐人才,被举荐者称为“贡士”。隋唐科举取士后,贡士成为对举子的一种称谓,清代通过乡试者也被称为“贡士”。
B.朕,秦以前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古代王候的自称还有“家人”“孤”“不穀”等。
C.江东,又称江左或江表,长江自九江到南京一段呈西南往东北走向,故将长江东南地区泛称为“江东”,唐以后多称“江南”。
D.中尉,战国时赵国初置,掌荐举人才等事。秦汉时为负责京城安全的高级军官。“御史中尉”指军中执法官。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峦富有文才干略,受到高祖赏识。高祖认为秀才、孝廉两科考问内容有差异,而邢峦才华出众,让他策试秀才。
B.邢峦身为文臣,在是否出兵围攻钟离的问题上,针对当时作战形势分析透彻,有理有据,显示出非凡的战略眼光。
C.邢峦思虑精详,善于谋划。他巧妙利用卢昶、元晖和崔亮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使自己免于受人陷害。
D.邢峦为君王开疆拓土,征伐四方。他攻守有据,进退得宜,不一味迎合上级,也不居功自做,体现出务实、谦逊的品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知将军旋京未久,膝下难违,然东南之寄,非将军莫可。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
5.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邢峦反对围攻钟离的原因。
2022-02-11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