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609484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将兵至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将兵/至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将兵/至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将兵至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将兵至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之一,是体育运动,也是杀敌技术。
B.良家子:汉代规定强制服役和医、巫、商贾、百工之外的人家的子女方可从军。
C.中贵人: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用于专称级别较高的宦官,本文中指后者。
D.刀笔之吏:指朝廷文武官员,用刀和笔分别借代他们的职责范围是战场和奏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富有实战经验,在追击三个匈奴人的战斗中,他命令骑兵左右包抄,自己亲自射杀两人活捉一人。
B.李广在战场内外都很有名气,他既与麾下士卒分赏赐、同饮食,又能在历次交战后获得敌方首领尊敬。
C.李广作战英勇,不惧强敌,在多次以少敌多的战役中,他凭借高超骑射技术和沉着冷静应变转危为安。
D.李广戎马一生,经历了与匈奴的大小七十余战,后因战败,应被处以死刑,虽经赦免,仍被贬为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李广事迹在后世得以广泛流传,结合全文分析原因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 “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乐》合称“五经”。
C.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现当代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D.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贫困潦倒”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020-07-30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数百,终以是脱高祖。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上降沛一日,高祖为沛公,赐婴爵七大夫,以为太仆。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籍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汉王既至鼓阻收散兵复振赐婴食祈阳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至鲁益食兹氏汉王立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婴以太仆从击荼。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更食汝阴,剖符世世勿绝。以太仆从击代,至武泉、云中,益食千户。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益食婴细阳干户。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以太仆击豨陈、黥布军,陷陈却敌,益食千户,定食汝阴六干九百户。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日“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太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为文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赐婴食/祈阳/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至鲁益食兹氏/
B.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赐婴食祈阳/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至鲁/益食兹氏/
C.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赐婴食/祈阳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本定楚/至鲁/益食兹氏/
D.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赐婴食祈阳/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至鲁/益食兹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御,官名。战国秦置,掌管车辆。
B.笞,笞刑始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针对轻微犯罪而设,或作为减刑后的刑罚。
C.崩,原本指山陵坍塌的意思。在古代指皇上、太上皇、太上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及正规皇后的死。
D.谥,谥号,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褒义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早年与刘邦私交甚厚,被刘邦误伤后,反而为他开脱最后导致自己被牵连受罚。
B.夏侯婴跟随高祖到晋阳附近,被韩王信的匈奴骑兵打得大败,一路被追击到平城。
C.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0-12-25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

(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选自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三)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武以取。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节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B.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C.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D.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闻其家声”的“素”与“素与副张胜相知”的“素”含义相同。
B.“以亡救而败”的“亡”与“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的“亡”含义不同。
C.“故匈奴亦欲降武”的“降”与“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都是使动用法。
D.“欲降武以取当”的“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与“与旃毛并咽之”的两个“旃”均同“毡”,意为毛织的毡毯。
B.“子为父死无所恨”的“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C.“竟不降下”和“竟死于秦而归葬”的“竟”词性和含义都相同。
D.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绐”的含义为欺骗,即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
B.李陵军在进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
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阏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
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2)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6.请根据文本并结合所学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汉朝杀掉李陵家人的原因,《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李广苏建传》有不同的记载,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
(2)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刘向在《新序》中的记载和班固的记载(即教材中的《苏武传》)有何不同?请简要梳理。
2023-05-16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