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毛泽东(1893-1976)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161336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

毛泽东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②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③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④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⑤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⑥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就能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B.我党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说明虽然我们所收集的材料比较零碎,但研究工作已经渐趋系统化。
C.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却不能够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食而不化的学习方式害处很大。
D.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言必称希腊,体现了研究革命理论的人只会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历史和现状的教条主义倾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方式,总结了中共二十年前后的革命经验,证明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使中国革命面目为之一新的重要因素。
B.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无法”所引导的句子语意由轻及重,强调了改正缺点对中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C.第二节的论证结构为“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马列主义应用方面进行分述,层层递进,指明了缺点。
D.第一节从正面来写“很好的现象”,第二节从反面来写“很大的缺点”,两节正反对比,行文一简一详,很好地突出了文章论述重点。
3.本文的论证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①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
B.下阕写作者设想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百念都灰尽”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C.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设想妻子触景生情,见月怀人,直接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2.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02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2】(一)读《沁园春·长沙》片段,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2.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句到第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
3.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_______,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9-20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如烟似霭,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

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埂子长埂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娉娉婷婷的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

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

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

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铿铿锵锵,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埂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啊,不是说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吗?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随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浓烟笔直、上冲云霄,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1年9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在夕阳映照下归家的场景描绘,赞扬了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理想境界。尤其在最后“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中,毛泽东主席善于推陈出新,赋予“夕烟”意象丰富的内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环境的内容,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渲染出缠绵悱恻的氛围。
B.写埂子在生死关头还批评大狗直呼其名是不尊长辈,旨在批判封建落后的观念。
C.战士说“他死的值”,这话既解释了埂子参加部队的原因,又体现了文章主旨。
D.小说两次写到锣声,一次嘶哑,一次悠长,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打破了按时间先后展开故事的顺序,以补叙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两人到山洞避难的原因、过程,情节紧凑,张弛有致。
B.作者将人物对话变成叙事语言,既交代了社会环境,发展了情节,体现了人物性格;还便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赋予文字动态感、生命感,匠心独运。
C.作者精准把握人物身份、年龄等特点,人物语言朴实自然、个性突出;又能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展开描写,使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神韵。
D.结尾用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的环境描写来收束全文,既突出主题,渲染了热烈的革命气氛;又巧妙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3.小说在楞子正式亮相前,就为他的出场安排了许多笔墨,在手法经营上颇具匠心,效果突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夕烟”暗合了文本二“夕烟”意象的内涵,请结合两篇文本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2023-01-21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