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5 题号:161463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其后秦欲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以下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入”与“出”都是相关于朝廷来说的,意思分别为“入朝”、“出朝廷”。
C.绌,有不够、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
D.古汉语绝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学习古汉语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其确定的含义。例如文中“伐”在古汉语中意思有砍伐,敲打、讨伐、攻破、功劳、夸耀等,“平伐其功”与“其后秦欲伐齐”意思相同。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理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文《鸿门宴》)
5.请据选文第3段分析,造成楚国境况极端困窘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属”是多音多义字。文中“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中的“属”是 的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是 的意思,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是 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要高一等。
B.贾,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后泛指商人。文中“贾竖”是对商人的蔑称。
C.崩,古代称帝王或皇后死亡为“崩”,称诸侯死曰“薨”,称士死曰“卒”。
D.谥,古代帝王、官员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文成”属于褒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心念故国,重义轻财。他的祖父、父亲在韩国为官,韩国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家中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希望为韩国报仇。
B.张良判断准确,善出良策。他建议汉王派郦食其用财宝诱反秦将,又阻止汉王与秦叛将联合攻打咸阳,转为袭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化解难题。汉四年秋,汉王被楚追到阳夏,困守固陵,诸侯原已约好前来但没到,他献计为汉王解决了这个难题。
D.张良不为利惑,处事明智。汉王封赏功臣,让张良在齐选三万户为封地,但是他委婉拒绝,只选择留县为封地,被封留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2021-05-27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课外文言文阅读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具,未布,既:已经
B.令行于民期年,期年:满一年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人足。给:供给
D.太子君也嗣:继承人
2.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C.于是太子犯法。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3.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怪之,莫敢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1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芒有功。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彩,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美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①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注]①师尚父:即吕尚。刘向曰:“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B.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C.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朱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D.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即虞朝,是传说中的商朝和夏朝之间的朝代,由虞舜在接受唐尧禅位后建立。
B.“黄钺”为以黄金装饰的斧,是古代帝王专用的仪仗,有时也特赐给出征讨伐的重臣。
C.“社”,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文中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D.“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代表九州,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武王迁鼎是昭示商灭周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尚先祖曾经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封地在吕、申。吕尚本姓姜,吕尚即姜尚。
B.西伯出猎,在渭河北面遇到吕尚,与之交谈,认定他是先祖所盼之人,因而称他为“太公望”。
C.吕尚精通用兵,善用奇计,暗中与武王策划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权谋受到后世推崇。
D.武王伐纣前占卜的卦象不吉利,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师伐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5.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齐国成为大国的原因。
2021-06-29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