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句子 > 标点符号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3 题号:16340875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颠沛流离,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标点符号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 ,但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孔子正跟弟子们谈话时,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①虽然文字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②但是得拿语言做基础,③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④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_,“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因为汉字不是以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语音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语段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B.乡村文化活动火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乡土文化的“厚积薄发”。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
2.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3-10-20更新 | 186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要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            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赋予笔画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       。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隔离,与社会脱节,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小局部;有了             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____       的 “小蒸腾”。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 ……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蒸霞蔚 目眩心花
B.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飞泥沉 繁花似锦
C.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飞泥沉 目眩心花
D.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蒸霞蔚 繁花似锦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B.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C.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D.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2020-12-10更新 | 65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晚秋时节,透过贾家的霞影窗纱,隐隐飘送过来的一阵沁人心脾的清芬之气,使得来自江左淮扬故地的林家孤女黛玉,不禁怀念起童年时常常萦绕在林家墙垣之内的桂花香。①只不过,那时南人的用语习惯还尚未与北人同化,不称这种秋季花树为桂花,而独独唤其为木樨,所以,这种强烈的南方特质倒是惹得贾家上下早已北化的南人们一阵评议。

每到农历的九月,空气中总能轻易唤到那漫溢散发的香甜桂花的味道。或许是小桥流水的闲雅熏出了南人四季的清玩本性,尤其是这果熟桂香风潮涌起的江南秋季。

秋香色的明月,秋香色的酥皮月饼,风雅的数口之家拢聚在一树云遮雾绕的桂花树底下,酌茗拍扇,品小红独唱,聆竹箫丝筝,而入口含化、口角含香②,三秋不绝的便是那南方人独制的桂花糖芯。于是,这桂花香由内而外地熏袭着人的所有感官神经,也难怪《红楼梦》中的琪官会在酒令中拈来一支木樨,随口便道出“(     )”一句来。

其实,国人向来不缺乏那点诗酒的风雅气质,至少在对待桂花时,国人所花费的那一份柔情便足以见得,那些③弥散若桂香的④风流气息根深蒂固地长存着,而素来爱好将正当时节的新鲜桂花,酱制成为芬芳宜人的桂花糖芯,入配于居家茶饮饭食之中便是其中最好的表现了。

1.下列对文中标号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只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B.②处“,”应该改为“、”。
C.③处“弥散”与“松散”中的“散”读音不同。
D.④处“风流”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风流”意义相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
B.花气袭人知昼暖
C.暗香浮动月黄昏
D.冲天香阵透长安
2023-03-31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