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63941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帝)元康二年五月,匈奴大臣皆以为:“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由是数遣兵击车师田者。郑吉将渠犁田卒七千余人救之,为匈奴所围。吉上言:“车师去渠犁千余里,汉兵在渠犁者少,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得复扰西域。魏相上书谏曰:“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上从相言,止遣长罗侯常惠将张掖、酒泉骑往车师,迎郑吉及其吏士还渠犁。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以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魏相与御史大夫丙吉同心辅政,上皆重之。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①遭遇,言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会掖庭宫婢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婢辞引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婢诣御史府以视吉,吉谓婢曰:“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组等共养劳苦状。诏吉求组、徵卿;已死,有子孙,皆受厚赏。诏免婢为庶人,赐钱十万。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曾孙,指汉宣帝,因其是汉武帝的曾孙,故有此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B.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C.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D.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地,文中指匈奴西部地区,地理上称面南时靠西的一边为右,如“江右”。
B.郡国,西汉在地方既设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王国;郡有郡守,国有丞相。
C.“殆孔子所谓”和“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中的“殆”含义不同。
D.庶人,又称庶民,在古代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与“黎民”“布衣”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认为汉朝若是占据车师会形成威胁,所以多次主动出击车师。汉朝打算借匈奴衰弱之机出兵匈奴,并稳定西域地区。
B.对于攻打匈奴一事,魏相上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皇帝采纳了其建议并调整了应对的策略,魏相也因此深受倚重。
C.皇帝先是派遣常惠率军把郑吉及其军士解救出来,然后立原车师太子为王,迁徙车师民众到渠犁,放弃了车师原有的属地。
D.丙吉为人忠厚低调,虽然对汉宣帝有抚育之恩,但是从未对其他人提及夸耀过。皇帝知道真相以后,认为他是贤良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师去渠犁千余里,汉兵在渠犁者少,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
(2)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
5.魏相反对出兵匈奴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资治通鉴》解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豪乃尔,其能免乎!”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蒋席颇缘:蒋,一种草。颇,偏,指斜纹。②大辂,天子乘坐的车子。③九旒(liú):旗子下面悬垂的九条饰物,古代天子用的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说平生常事A非B贻C厥孙谋之D道也E及身F而已G后嗣H其殆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宾服”和“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两句中的“服”字含义相同。
B.文章,有“错杂的花纹”“独立成篇的文字”等意思,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前者,与“大块假我以文章”不同。
C.丁未,干支之一,其前后分别是戊申和丙午,用法与《登泰山记》的“是月丁未”用法相同。
D.矜,指骄傲,与《<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对由余用“俭朴”回答自己的问话不满意,由余用殷人的例子成功解释。
B.由余通过分析尧舜禹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盛衰关系总结出节俭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C.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河内王尼对何绥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的断言未得以印证。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
(2)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韩非子·十过》中的由余均对“侈”发表议论,请简要分析他们的论述方法。
2024-01-29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建德谓其群下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乃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乃引兵聊城。

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粮尽,请降,神通不许。安抚副使崔世干劝神通许之,神通曰:“军士暴露日久,贼食尽计穷,克在旦暮,吾当攻取以示国威。且散其玉帛,以劳将士,若受其降,将何以为军赏乎!”世干曰:“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干于军中。既而宇文士及自济北馈之,化及军稍振,遂复拒战。神通督兵攻之,贝州刺史赵君德攀堞先登,神通心害其功收兵不战君德大诟而下遂不克。建德军且至,神通引兵退。

建德与化及连战,大破之,化及复保聊城。建德纵兵四面急攻,王薄开门纳之。建德入城,生擒化及,先谒隋萧皇后,语皆称臣,素服哭炀帝尽哀;收传国玺及卤簿仪仗,抚存隋之百官。以槛车载化及并二子承基、承趾至襄国,斩之。化及且死,更无余言,但云:“不负夏王!”

建德每战胜克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身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蔬,茹粟饭。妻曹氏,不衣纨绮,所役婢妾,才十许人。及破化及,得隋宫人千数,即时散遣之。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事,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右司郎中柳调为左丞,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自余随才授职,委以政事。其不愿留,欲诣关中及东都者,亦听之,仍给资粮,以兵援之出境。隋骁果尚近万人,亦各纵遣,任其所之。又与王世充结好,遣使奉表于隋皇泰主,皇泰主封为夏王。

建德起于群盗,虽建国,未有文物法度,裴矩为之定朝仪,制律令,建德甚悦,每从之谘访典礼。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

【注】①骁果:隋帝为扩充军队,除征发府兵外又招募新军,新军骁勇善战,称为骁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神A通B心C害D其E功F收C兵H不I战J君K德L大M诟N而O下P遂Q不R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开赴,与“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中的“趣”含义不相同。
B.奈何,怎么,与“奈何取之尽锱铢”(《阿房宫赋》)中的“奈何”含义相同。
C.黄门侍郎,官名,始自秦汉,东汉时设为专官,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朝仪,古帝王临朝时的典礼,后亦称人臣朝君或官吏互拜时所用礼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善于用兵,他继李神通之后攻打聊城,命令军队发起猛攻,在王薄的策应下,攻克聊城。生擒宇文化及父子三人,将他们押至襄国处斩。
B.窦建德言行一致,效力隋朝。他在出征聊城之前宣告要为隋朝报仇,作战胜利后他先去拜谒了隋朝萧皇后,又身着素服哭祭隋炀帝,以尽哀思。
C.窦建德仗义疏财,善笼人心。他不追求奢靡生活,日常饮食只是粗茶淡饭,家人也衣着朴素;他将所有家财全都分给将士,能与下属同甘共苦。
D.窦建德爱惜人才,选贤任能。他根据隋朝留下官员的才能授予他们官职,重用裴矩、何稠等人;建国后裴矩为他制定了朝仪、律令等文物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士暴露日久,贼食尽计穷,克在旦暮,吾当攻取以示国威。
(2)化及且死,更无余言,但云:“不负夏王!”
5.唐人殷侔在《窦建德碑》中称赞窦建德“宽容御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他“宽容御众”的表现。
2023-05-27更新 | 1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馀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至平原津而病。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B.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C.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D.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年是辛子,后一年是甲寅。
B.公子,中国古代一种称谓,敬辞,多用于青年男性,先秦时期一般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
C.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骖乘或车右,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D.禆将,官名,即副将,相对主将而言,亦称禆将军,战国秦汉时都设置。禆,助也,相副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帝很厌恶谈论“死”,群臣中没有人敢提有关后事的安排,直到他病人膏盲,才写诏书想让扶苏参与丧事处理。
B.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平台,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担心皇子及天下人生异心,秘不发丧,这为赵高弄权埋下了祸根。
C.秦始皇诏书被篡改,指斥扶苏不能开疆拓土,上书诽谤父皇,还日夜抱怨不能返归咸阳,这些罪名导致了扶苏的自杀。
D.蒙恬认为秦始皇让扶苏担任监军委以重任,不能仅仅凭着一个使者的传书就轻易自杀,要严防有诈,应该再奏请证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
(2)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
5.试简析赵高从哪些方面入手,劝李斯同意支持胡亥继位。
2022-06-12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