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166105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大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桓公得管仲、隰朋、九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士佐急矣。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由是观之,远近之人,不可以不察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通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与“暮云四合”中的两个“合”字含义不同。
B.“毕朝周室”与“锋芒毕露”中的两个“毕”字含义相同。
C.“钟子期听之”与“悉听尊便”中的两个“听”字含义不同。
D.“伯牙破琴绝弦”与“韦编三绝”中的两个“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匡正天下,召集诸侯朝见周天子,终成五霸之首,是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等贤良之人的辅佐。
B.周公旦降低身份结交七十位贫贱之士,晏子给予上百个士人跟自己衣食同等的待遇,天下士人闻风而至。
C.杨因求见赵简子时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赵简子认为杨因其人瑕不掩瑜,极其看重他,并授予他相的职位。
D.子路询问孔子国家治理之道,孔子指出要“尊贤而贱不肖”,子路继而援引范、中行氏之事提出疑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谓秦王曰:“臣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主虑之而不取也。《诗》云:‘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自布冠而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西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
B.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
C.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
D.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求之靡途”(《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
C.会稽,古郡名,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中的“会稽”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D.“自布冠而拘于秦”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出始与终的话题,劝谏秦王在取得胜利后,要戒除骄傲的心理,做到善始善终。
B.智伯瑶、吴王夫差、梁君开始都取得了很大的战功,但是在胜利之后开始骄纵,最后都被对手杀死,只有善始没能善终。
C.劝诫人认为,秦王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威震诸侯之后,如果谨慎到底,王霸之业指日可待;否则,就会后患无穷。
D.齐国、宋国在秦楚、魏、韩四国兵力势均力敌而相持不下的局面中显得举足轻重,跟宋、齐两国置身于四国之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
2023-05-08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今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捆,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外恐诸侯之A救B秦C必受D之E秦受地F而却兵G赵H守半国I以自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则从事可成”中的“从”,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司马迁《鸿门宴》)中的“从”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2023-09-13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B.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C.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如燕国太子丹就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
B.祭祀: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典。指按照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帮助人们达成愿望。
C.崩:古代称帝王或太后的死。《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课文《荆轲刺秦王》就选自《战国策·燕策》。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赵太后刚刚执政,面对秦国的攻打和齐国的救援条件,赵太后溺爱孩子超过对国家的关心。
B.赵太后脾气暴躁,盛气凌人。她宣称定要对再进谏的大臣“唾其面”,触龙面见,与她交谈很久,都不能消解她心中的怒火。
C.触龙察言观色,避其锋芒。他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犯言直谏,而是问起居,话家常,拉近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进行。
D.触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触龙对赵太后的谈话没有一句涉及到人质,但又是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的奥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021-12-29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