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4 题号:167855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贵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材料二:

韦澳,字子裴,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温曰:“元裕端士,若轻之邪?”澳曰:“然恐无呈身御史。”周墀节度郑滑,表署幕府。会墀入相,私谓曰:“何以教我?”澳曰:“愿公无权。”墀愕眙,澳曰:“爵赏刑罚,人主之柄,公无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举其职,则公敛衽庙堂上,天下矣。乌用权?”墀叹曰:“吾先居此,得无愧乎!”

召为翰林学士,进学士承旨。为宣宗礼遇,每直,必偕召问政得失。尝夜被旨草诏书,事有不安者,即迁延须见帝,开陈可否,未尝不顺纳。改京兆尹。帝舅郑光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它日延英,帝问其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帝入白太后曰:“是不可犯。”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会户部阙判使,帝以问澳,澳三不对。帝曰:“任卿可乎?”曰:“臣老矣,力疲气耗,烦剧非所任者。”帝默不乐。出谓其甥曰:“吾本不为宰相知,上便委以使务,脱谓吾他岐而得,卒无以自白。今时事浸恶,皆吾辈贪爵位致然。”未几,授河阳节度使。入辞,帝曰:“卿自便而远我,非我去卿。”懿宗立,入为吏部侍郎,出为邠宁节度使。逾年,卒,赠户部尚书,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韦澳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澳A既B视C事D豪E贵F敛G手H国I舅J郑K光L庄M吏N恣O横P积Q年R租S税T不U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学士,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B.“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含义相同。
C.“故”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不同。
D.“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复于王者曰”中的“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澳认为陛下从宫禁内庭调任自己为京兆尹,就是希望自己清扫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
B.韦澳回到京兆府之后,还是坚持己见,不顾宣宗的一再求情,依然重重地杖责了庄吏。
C.御史中丞高元裕因为和韦澳的哥哥韦温交情很好,想举荐任用他,暗示韦澳拜谒自己。
D.户部判使空缺之时,皇帝想任命韦澳,韦澳因担心别人误会而推辞,皇帝沉默不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2)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
5.两个文段都记载了郑光庄吏一事,在叙事上两文有什么区别?
2023-07-05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王以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定,刺史多不能郡。逵曰:“州本以六条诏书察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王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赐逵爵关内侯。

(《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雕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时文学诸儒,或以为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帝由是著《太宗论》曰:“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年之中,以孙权不服,复颁《太宗论》于天下,明示不愿征伐也。其欲秉持中道,以为帝王仪表者如此。胡冲《吴历》曰: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文帝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A不如法者B皆举C奏免之D外修军旅E内治F民事兴G陂田通H运渠吏民I称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管辖,统领,与“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两者词义不同。
B.法,模式,榜样,与《梦溪笔谈》“其法,用胶泥刻字”的“法”两者的词义相同。
C.数,屡次,与《琵琶行》“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数”词义不同。
D.特,只是,只不过,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的两则材料,尽管选自不同体裁的史书,但都叙述了魏文帝曹丕的所作所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褒赞和认同。
B.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死亡者甚多,从而引发曹丕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著书立说能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C.曹丕著述甚多,典论、诗赋百余篇,并曾召集儒家学者聚集在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
D.曹丕褒赞汉文帝宽厚仁慈沉静无为的品德,称赞他以德业教化百姓,有贤者圣人的风范,并著有《太宗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2)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5.魏文帝在《太宗论》中称赞了孝文帝哪些为君治国的做法?
2024-03-15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2024-01-04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