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169546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
B.“因昌成君”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处“因”字含义不同。
C.闾阎,古代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后来泛指民间或平民,文中指民间。
D.玺书,原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至秦以后,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病情危重时,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伤心不已;后来霍光给汉宣帝上书谢恩时,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以祀奉霍去病。
B.霍光死后,魏相上奏,提出为了避免朝臣争权夺利,应尽快选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填补大将军一职的空缺,他推荐的人选和皇帝的想法一致。
C.魏相认为霍家一门身居要职,既不利于保全功臣的家世,也不利于巩固皇室的基业,提出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得到了汉宣帝的采纳。
D.汉宣帝的经历让他更了解民生疾苦,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尤其看重官员言行一致的品质,希望能和优秀的官员共同努力,让百姓安居故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2)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5.汉宣帝亲政后,对刺史、守、相之类官员的任用和提拔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乙)

帝在朝城,召诸将会议。李绍宏等皆以为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孤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与之约和,以河为境。帝不悦,独召郭崇韬问之。对曰:“陛下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今已正尊号,始得郓州尺寸之地,不能守而弃之,安能尽有中原乎!臣恐将士解体,将来食尽众散,虽画河为境,谁为陛下守之!臣度己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帝王应运,必有天命,在陛下勿疑耳。”帝曰:“此正合朕志。丈夫得则为王,失则为虏,吾行决矣!”冬,十月,辛未,遣魏国夫人刘氏、皇子继岌归兴唐,与之诀曰:“事之成败,在此一决。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

壬申,帝以大军自杨刘济河,癸酉,至郓州,中夜,进军逾汶,以李嗣源为前锋,甲戌旦,遇梁兵,一战败之,追至中都,围其城。少顷,梁兵溃围出,追击,破之。于是诸将称贺,帝谓诸将曰:“段凝犹在河上,进退之计,宜何向而可?”康延孝固请亟取大梁。李嗣源曰:“兵贵神速。延孝之言是也,请陛下以大军徐进,臣愿以千骑前驱。”帝从之。是夕,嗣源帅前军倍道趣大梁。乙亥,帝发中都。丁丑,至曹州,梁守将降。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麟逆弑梁主,因自杀。已卯旦,李嗣源军至大梁,攻封丘门,王瓒开门出降。是日,帝入自梁门,手引嗣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命求梁主,顷之,或以其首献。庚辰,梁百官复待罪于朝堂。辛巳,诏王瓒收朱友贞尸,殡于佛寺,漆其首,之,藏于太社。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B.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C.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D.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在文中则是指一般属官。
B.“少牢”的“牢”,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朔”,采用的是古代纪日中的“月相纪日”法;除“月相纪日”之外,古代还有干支纪日,如文中的“壬申”“癸酉”等。
D.“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匣子装”,《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檠”的活用情况与此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先以蕴含深沉历史感慨的“呜呼”二字发端,奠定了叹惋的基调;紧接着提出国家盛衰兴亡和“天命”相关,但更与“人事”相关的观点。
B.甲文中,对庄宗“得天下”的叙述和评议,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而乙文对庄宗“灭后梁”的叙述则表现出史传文的客观冷静。
C.乙文中,郭崇韬和李嗣源都建议庄宗进击后梁,庄宗一一加以采纳,并亲率大军,最终取得郓州和曹州战争的胜利。
D.在后唐的步步进击之下,后梁守城将领纷纷投降,而在庄宗下令访求梁主的下落后,梁主也被人杀害,头被割下献给庄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度己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
2023-08-13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2023-09-13更新 | 2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二十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公叔文子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忝,字义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意思是自己名列在内,使同人有辱。文中“二十忝科名”是指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科名之中。
B.闻喜宴,文中指朝廷宴请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席,不同朝代宴会方式、地点有不同。同年,是科举时代同榜考中之人的互称。
C.李文靖、张文节均为北宋名相,文靖、文节分别是两人的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
D.享,原指向神灵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又引申为拥有、享受或宴享。文中“公叔文子享卫灵公”的“享”意为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朴实无华,低调生活。闻喜宴上考虑君恩不可违才戴上花;平生饮食节俭适度,承袭着清廉家风。
B.今人以节俭互相讥议的风气令司马光深感不安,他认为像公叔文子和寇莱公那样追求奢靡实在是不可取的。
C.文中提到了李文靖公、张文节及春秋时期的季文子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戒奢以俭的典范,深受作者敬服。
D.文题《训俭示康》中“康”指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司马光写此文,目的就是提醒儿子以史为鉴、崇尚节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2)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5.张文节当宰相时,生活享受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他为何这样做?
2021-01-18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