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费孝通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9 题号:17138771
下列生活现象,不能体现“乡土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一项是(     )
A.进城住进楼房的李大姨每到春天都要在小区的空地里种点蔬菜。
B.小赵出国前,母亲将自家院子里的一抔土装在坛子里,放在他的行李箱中。
C.小王与妻子吵架,经村里德高望重的李叔劝说,才缓和了关系。
D.小张大学毕业后,发现了生态农业的商机,于是他回到老家创业,搞起了农产品互联网营销。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收集的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作者将其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B.在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体上来说,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人口的流动是微乎其微的。
C.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因为他们在相似的环境使用同一象征及其意义。
D.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他们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2020-11-08更新 | 12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各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1.请解释什么是“熟悉社会”?
2.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023-05-01更新 | 11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书香门第B.次第花开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铁凝《哦,香雪》)
B.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C.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1-13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