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71734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1)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退而与万章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下列对文中画线(1)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是非之心,智之        端:发端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       要:显要
B.不夺不                         餍:满足             文胜质则                         史:浮夸
C.是以所如者不               合:符合             行者有志                         强:勉励
D.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忍耐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尖草
B.退而与万章徒序《诗》《书》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其身也
D.未有仁遗其亲者也                                 内自虚外树怨于诸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C.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6.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虽左尧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屈腰挠腘若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

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为之A逢蒙视B屈腰C挠腘D若卢屋E妾F由将G不足H以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约定而畔无日”与“畔主背亲”(《苏武传》)两句中的“畔”都同“叛”。
B.三军,古常指上、中、下三军或者左、中、右三军,现指海、陆、空三军。
C.趋,意为奔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
D.于,介词,相当于“到”,与《师说》中“于其身也”的“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奉强暴之国来保住自己国家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讨好是难以让强暴之国满意的。
B.英明的君主会制定法律来规范官员,公平处事,使全国上下一心,攻打别国使其臣服。
C.孟子认为古代的王以怜悯之心体恤百姓,并施行怜悯百姓的政策,这样治理国家就很容易。
D.人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要是不充实它们,就连对父母尽孝都会很困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之掌上     运:运用B.自者也     贼:伤害
C.不夺不                  餍:满足D.税敛,深耕易耨     薄:减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一指已故君王,一指古代圣王。文中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位圣王。
B.“利吾家”的“家”指家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相同。
C.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用以谦称自己,文中是梁惠王自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B.对于梁惠王想要求利的问题,孟子并未直接回应,而是从大夫、士和老百姓的心理出发,从侧面阐明求利对国家的害处。
C.材料二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实际上也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两则材料均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从人性的角度证明其合理性,材料二从治国的角度论证其可行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023-06-11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对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恕,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万章:孟子的弟子。②舜往于田:相传舜曾在历山耕田。③旻天:即天。④怨慕:怨,怨恨;慕,思慕、依恋;朱熹注:(舜)怨己不得其亲而思慕也。据《史记》记载,舜的父亲不喜欢舜,和舜的弟弟象多次加害于舜,舜却不计前嫌。⑤长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A百官牛羊仓廪B备C以事D舜于畎亩之中E天下之F士G多H就之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打开,《促织》中“唇吻翕辟”中的“辟”表示张开,两者词义相同。
B.不我爱,指不爱我,和苏轼的《赤壁赋》中“而又何羡乎”句子结构相同。
C.迁,基本义指变动,本文中“迁之焉”是指尧将整个天下都禅让给了舜。
D.妻子,和现在的“妻子”词义相同,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不同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弟子出行,听到悲伤的哭泣声,孔子前去探看,看到了抱着镰刀哭泣的丘吾子。孔子询问丘吾子,家中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伤悲。
B.丘吾子认为他的人生有三次过失,一是没有来得及向亲人行孝,二是没有极力劝谏自己的君主不要骄奢,三是与朋友交情深厚但最终又绝交。
C.舜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而像困穷不得志的人一般心无归所;即使尧帝将天下都交给舜来管理,但这也不能解除舜因为父母而生的忧愁。
D.树想要静下来而风却不停止,孩子想要孝顺父母而父母却已离世,丘吾子感念于此;舜到了五十还依恋父母,舜和丘吾子都是重孝的伟大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2)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
5.请分析孔子的弟子为什么要归养亲人?
2024-04-01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