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 《荀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9 题号:173240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B.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C.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D.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为骏马,“驽马”指劣马。“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现代汉语中“学者”一般指学识渊博的人,但在古代有“求学的人”的意思,《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续师说》中“以待后之学者”两句的“学者”意思相同。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巫”在古代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兼有“医”的功能。“巫医乐师百工”在当时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者。
D.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王则是面向北方朝拜。文章中“受其北面”指老师接受学生的敬师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节选片段从积累、坚持、专心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方法。其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学习同时涉及品德方面。
B.《师说》节选部分以几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反复强调。
C.韩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黄宗羲却“惟恐其传”,主要是担心无才无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风气。
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5.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释】①伪:人为的。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                              跬:半步
B.金石可                                 镂:雕刻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寄托:托付
D.合于文理                                 文理:礼义仪节
2.下列各项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蟹六跪二螯
A.冰,水为之,寒于水B.吾尝终日思矣
C.故淫乱生礼义文理亡焉D.神明自得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B.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既有比喻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同时在语言上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说理透彻,生动有味。
B.选文一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
C.选文一中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
D.选文二中荀子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023-10-29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                    (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2016-11-18更新 | 2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选,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园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譬如A宝在于玄B室C有所D求E而不见F白G日照焉H则群物斯辨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与成语“疾风扫秋叶”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六艺”指六种技能、才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含义相同。
C.“然后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不同。
D.“好学之谓也”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的句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都点出了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品行的原因是善于借助后天的学习。
B.材料二阐述了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并指出“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材料二以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来比喻学习,进而论证只要经过学习,就一定能够具备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D.材料二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使论据确凿充分,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16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