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531 题号:173445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秦孰强?”对曰:“不如秦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孟尝、芒卯之贤。”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然”。申旗伏瑟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氏,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满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韩康子为骖乘。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宣子之足,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虽强,不过智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

晋文公出亡,修道不休,得至于飨国。文公于是悯中国之微,任咎犯、先轸、阳处父,畜爱百姓,厉养戎士。四年,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执曹伯,还败强楚,威震天下。明王法,率诸侯,而朝天子,莫敢不听,天下旷然平定,周室尊显。文公于是霸功立,期至意得,汤、武之心作而忘其众,一年三用师,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自此而怠政事,为狄泉之盟不亲至,信衰义缺,如罗不补。威武诎折不信,则诸侯不朝,郑遂叛,夷狄内侵,卫迁于帝丘。

节选自《说苑·敬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逄丑父
B.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逄丑父
C.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逄丑父
D.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逄丑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以伐秦”的“伐”指讨伐,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不同。
B.骖乘,指古代乘车居右陪乘的人,又叫“车右”。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故尊者在左。
C.“吊死问疾”中的“疾”指疾苦,与《劝学》中“声非加疾”的“疾”不同。
D.中国,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此处代东周王室;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认为当时的韩、魏两国国力比不上秦国,辅佐者也无能,觉得两国即使有贤人辅佐,国力强大,也无法战胜秦国。申旗却并不赞同秦王对天下形势的预料。
B.晋国六卿中智伯最强,他灭掉范氏、中行氏,又率领韩、魏两氏围困赵襄子,决开晋水淹没了晋阳城。韩、魏联合起来反叛智伯,后来智伯被灭,领地被瓜分。
C.齐顷公被俘,依靠逄丑父侥幸从敌军中逃脱。回国后,他远离享受,关切民生,励精图治,仁义在国内得以推行;在外参与会盟,放下身段结交诸侯,声威震动诸侯,
D.晋文公执国政,任用贤臣,养护百姓,精心训练战士。待国内政治稳定,他出兵讨卫伐曹败楚,彰明王法,率诸侯朝拜天子,使地位衰微的周王室尊崇显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
(2)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
5.齐顷公和晋文公在“重诫敬慎所忽”上都有不足,请简要概括他们的共同表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B.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C.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D.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万乘”。
B.“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身无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没有功劳的意思。
C.“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
D.“三王”“五霸”,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因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019-10-17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诗》云:“我心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士君子:读书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B.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C.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D.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与“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B.“我心匪石”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C.“居三年”与“居则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
D.“今既去父事君”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读书人不应该用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而要以树立个人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这样才不会让人觉得哀痛。
B.读书人的耻辱并不在于卑贱贫穷;但是,如果尊贵的地位是经由正道并且遵循事理而轮到了自己的话,那么读书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C.楚王想授给申鸣国相的职位,他推辞不受;在他父亲的劝说下,申鸣接受了国相的职位。后来申鸣准备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又制止他。
D.申鸣在国难当头时,临危不惧,忠国在前,孝亲在后,功成不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用生命践行的“廉、义”的高尚气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②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5.申鸣认为自己是忠臣还是孝子?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2023-03-23更新 | 1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太傅虑之                       更:改变
B.光与子相                           善:友善、交好
C.光不敢以国事也                 乏:荒废、耽搁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①愿先生得交于荆轲                      左手把秦王之袖
C.①光言足下太子                            ②燕王拜送
D.①彼大将擅兵于外内有大乱            ②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古代的交际用语。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2019-11-05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