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2 题号:173486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授元年,武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有疾,三思往问之,方质据床不为礼。或谏之,方质曰:“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寻为周兴等所构,流儋州,籍没其家。时法官竞为深酷,唯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存平恕。有功,名弘敏,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酷吏所诬构者,有功皆为直之,前后所活数十百家。尝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左右为战栗,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冬,十月,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为酷吏所陷,当,秋官郎中徐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故出反囚,当斩,太后虽不许,亦免有功官;然太后重有功,久之,复起为侍御史。有功伏地流涕固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庖厨,势使之然也。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太后固授之。长寿二年,德妃父孝谌为润州刺史,有奴妄为妖异以恐德妃母庞氏,庞氏惧,奴请夜祠祷解,因发其事。下监察御史龙门薛季昶按之,季昶诬奏,以为与德妃同祝诅。庞氏当斩,其子希瑊诣侍御史徐有功讼冤,有功牒所司停刑,上奏论之,以为无罪。太后召有功,曰:“卿比按狱,失出何多?”对曰:“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太后默然。由是庞氏得减死,与其三子皆流岭南,孝谌贬罗州司马,有功亦除名。万岁通天元年冬,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太后:指武则天。②祝诅:做诅咒之事,即祈求神灵向某人降祸。之前曾有人诬告皇太子德妃窦氏行诅咒之事,以图不利于太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B.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C.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D.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即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B.“固争不能得”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中的“固”含义不同。
C.“雅重有功”与“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雅”的意思完全相同。
D.岭南,又称岭外、岭表,一般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武三思执掌朝政时,韦方质瞧不起他,就在其看望自己的时候没有以礼相待,后来武三思指使周兴陷害他,结果被定罪,流放到了儋州。
B.当时法官们在执法方面竞相苛刻严酷,徐有功心存公平和宽恕,前前后后共救了数十上百家人,他还曾为案子的事在朝廷上争论。
C.徐有功在被任命为侍御史时坚决推辞,原因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个严格执行法令的人,极有可能在这个官任上被处死,但太后没有答应其请求。
D.窦孝谌的家奴以妖异之事诱使庞氏夜里向神灵祈祷,趁机就诬告她。薛季昶诬奏说她与德妃一起祈求神灵降祸于太后,于是庞氏被判死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谏之,方质曰:“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
②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5.太后是怎样看待徐有功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

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视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由是遂败。

[节选自《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传》]

材料二: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已。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大将军顿首谢。

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白:太子与宫人戏。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及太子至,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注】①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历史上称本次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巫蛊之祸。②大将军青:即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舅舅。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皇后恐A久获罪B每戒C太子D宜留取E上意F不应G擅有H所纵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病,指患病,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意思不同。
B.春秋,可表示一年四季,文中则用于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
C.草创,开始创立,与《报任安书》“草创未就”中的“草创”意思不同。
D.左道,又称邪道,与现代常用成语“旁门左道”中的“左道”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书》的记载中,“巫蛊之祸”的开端是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以巫蛊诅咒武帝。
B.在《汉书》的记载中,江充了解武帝的心意,说宫中有巫蛊之气,再逐步牵连到太子,挖得桐木人。
C.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太子长大以后,与武帝在性格、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
D.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但还是亲自验证说法是否属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
(2)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
5.两则材料在记录历史事件“巫蛊之祸”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29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克用攻罗弘信,侵掠遍六州。朱全忠召葛从周于郓州,使将兵营洹水以救罗弘信。六月,克用引兵击从周。汴人多凿坎于阵前。战方酣,克用之子遇坎,马踬,汴人生擒之。克用自往救之,马亦踬,几为汴人所获。克用顾射汴将一人,毙之,乃得免,引军还。兖、郓属城皆为汴人所据,屡求救于李克用,克用发兵赴之,为罗弘信所拒,不得前。初,李克用屯渭北,李茂贞、韩建惮之,事朝廷礼甚恭。克用去,二镇贡献渐疏,表章骄慢。上自石门还,于神策两军之外,更置安圣、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使诸王将之。延王、覃王又自募麾下数千人。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茂贞亦勒兵扬言欲阙讼冤,京师士民争亡匿山谷。上命诸军以卫近畿,延王屯三桥。茂贞遂表言:“延王无故称兵讨臣,臣今勒兵入朝请罪。”上遽遣使告急于河东。丙寅,茂贞引兵逼京畿,覃王与战于娄馆,官军败绩。秋,七月,茂贞进逼京师。延王曰:“今关中藩镇无可依者,不若自鄜州济河,幸太原,臣请先往告之。”辛卯,诏幸鄜州;壬辰,上出至渭北。韩建遣其子奉表请幸华州上不许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癸巳,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讯召建,面议去留。甲午,建诣富平见上,顿首涕言:“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无复还期。今华州西距长安不远,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积聚训厉十五年矣,愿陛下临之,以图兴复。”上乃从之。乙未,宿下邽;丙申,至华州,以府署为行宫。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李克用:河东节度使,与朱温(朱全忠)争霸。②上:唐昭宗(867-904),为朱温所杀。唐朝灭亡于公元907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韩建遣其子①奉表②请幸③华州④上不许⑤而建奉表⑥相继⑦上及从官⑧亦惮远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献,文中指给朝廷进贡,现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
B.诣,文中指“到……去”,与《桃花源记》“诣太守”中的“诣”意思不同。
C.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辛卯”属于干支纪日。
D.泣,文中指哭泣,与《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中的“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从周按照朱全忠的命令,从郓州撤回,带领军队在洹水驻扎以救援罗弘信,并在阵前生擒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
B.李茂贞在李克用撤离渭北后,对朝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前恭后倨,日益骄慢,甚至部署军队,要赴京师申诉冤屈。
C.唐昭宗为了应对危机,提前准备,扩充军队,增补了几万人,让诸王统率,但最终仍然没有抵挡住李茂贞对京师的进逼。
D.唐昭宗离开京师后,听从韩建的建议驾幸华州;李茂贞进入长安,放火烧毁了自中和年间以来所修缮的全部宫殿和店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克用自往救之,马亦踬,几为汴人所获。
(2)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
5.韩建劝说唐昭宗来华州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11-30更新 | 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兵势。渊从之,自手启,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唐公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慨。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已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几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B.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C.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D.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其士马以兵势          增加
B.自手启                       成为
C.始毕可汗                    赠送
D.亦不窃者                    责备
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和可汗交往时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他依然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谨慎地应对着复杂局势。
B.李渊之子李建成、李世民兄弟行兵作战仁义为怀,他们从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其余不杀一人。
C.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吸引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在壮大军事力量之后,他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通称军士们为义士。
D.李渊看到了胡人贪婪,预计胡人会不断送马前来交易,他担心义士们将来买不起马匹,于是就同意他们用私钱买下胡马。
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
2024-01-28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