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174774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远鄙,指远方边邑;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国,指诸侯国;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B.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C.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D.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肆,在古代可以指商店、手工业作坊。如酒肆、茶肆。
B.爵,古代由君主封赐爵位,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衡阳就是位于衡山之北。
D.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地理区划,后常用来泛指全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者希望国家得到大治,但结果事与愿违,墨子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王公大人不能够崇尚贤才,任用贤能之人。
B.墨子认为应该以德行来安排职位,然后按职位的高低决定赏赐的多少,这样老百姓就不会长期处于低贱的地位。
C.尧、禹、汤等圣明的君主慧眼识才,不在乎这些贤才卑贱的出身,交予他们政事,国家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D.墨子主张君王应该尚贤,无论是在治国有方的时候,还是在治国不如意的时候,君王都离不开贤才的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5.当有人询问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时,墨子认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贤人增多?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1-11-23更新 | 2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使其曲直、繁省、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     )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     )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     )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入人也深,其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仁者之为天下     度:法度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        流:放纵
C.曲直、繁省、肉、节奏 廉:清亮
D.其人也速                      化:教化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厚措敛万民                 何不虑以为大尊浮江湖
B.形不为道                    裂地封之
C.使其声足                 而不流埏填为器
D.夫声乐入人也深          有是四端也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豪      B.豪        C.广      D.广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
C.《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
D.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7.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2020-11-20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撩揜

(《荀子·富国》)


【注】①臧:储藏。②价:一致。
1.两则材料中荀子和墨子的“节用”思想有什么差异?
2.对于墨子和荀子的这种思想差异,你怎么看待?
2020-11-02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