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75412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推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第二章》)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三: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八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2.下面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知言,我养吾浩然之气。   在亲民,在止于至。(《大学》)
B.敢问夫子乎长?   其声而然也。(《孟子》)
C.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见者不明,自者不彰。(《老子》)
D.故君子莫大乎人为善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之。(《庄子》)
3.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
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
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
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孟子》)
⑦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
⑧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⑨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A.①⑦/②④⑤/③⑥/⑧/⑨B.①⑦/②⑤/③⑥/④/⑧/⑨
C.①⑦/②④⑤⑨/③⑥/⑧D.①⑦⑧/②④⑤/③⑥/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试概括三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知识点】 《孟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无分于东西            信:确实。
B.犹水之下也               就:靠近,引申为流向。
C.生而有恶焉               疾:疾病。
D.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残贼:残忍暴虐。
3.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材料一中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进行分析说理。
B.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善恶的三种主张,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
C.孟子认为人之四心与生俱来,但成人后相距甚远,差别在于有没有追求。
D.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却可以通过礼义教化的手段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5.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要概括。
2023-10-15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乙】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曾子:曾参,孔子弟子。②箦(zé):席子。③季孙︰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

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也(躲避)
B.万钟于我何焉(益处)
C.而至于旦(侥幸)
D.举扶而之(更换)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B.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C.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D.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C.乙文抓住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言简意赅,而人物神情宛肖、呼之欲出。如文中用一“止”字活现出子春对童子发问的斥责,用一“呼”字活现出曾子对童子发问的鼓励。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精神,乙文中“曾子易箦”这一行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的具体表现。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2018-09-02更新 | 1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④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偏向
⑤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⑥如恶             恶:厌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盛水浆
B.人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越有难,吴王使
C.此谓诚于中,形                  为之未有,治之于未乱
D.食不知其味                         不仁,如礼何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名《南华经》,书中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D.文本(三)中的“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7.在文本(二)中,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8-20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