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76093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帛听,遂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其末必倚,始不盛者,其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

【乙】

周召公年十九,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者,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德言,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梓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注】此之谓也

(摘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玉、石、骨、象牙器的基本工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B.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C.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D.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幼稚童蒙者”与“此之谓也”两句的特殊句式都属于宾语前置的倒装。
B.“深明博察”的“博”指广博、广泛,与《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的“博”含义相同。
C.干将,此指古代宝剑名。相传干将、莫邪善铸剑,曾铸干将、莫邪雄雌二剑献给吴王。后干将、莫邪代指利剑。
D.千金,即千斤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后人常借“千金”来形容贵重,如“一诺千金”“一言千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崇尚建立根本,重视确立良好的开始。建立了根本,诸事就能有条不紊;开始失误一点,后来就会相差千里。
B.学习是成名立身的根本,它可以医治人们的愚昧,因此,人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勤于学习,以修养自己的心性。
C.询问是增长智慧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向他人求教,就不能够深明道理,即使他才华再高,也难以成为圣人。
D.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学识积累多了就能超出众人;只要能够做到积小成大,就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
4.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本不正者,其末必,始不盛者,其终必衰。
(2)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5.乙文结尾处引用《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023-11-17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通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聚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裹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雠,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豫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删改)

【注】①知伯,即智瑶,也称“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知(智)氏家族的家主。②庶几,也许可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日之事A臣故B伏诛C然D愿请君E之衣F而击之G虽死H不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涂漆,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不同。
B.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进而引申为臣服、归附。
C.遇,对待,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中的“遇”意思相同。
D.国士,指一国中才华出众或勇力过人的人。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调和专用名词种类繁多,如贤士、智士、策士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重用。他认为智伯把自己当国士对待,所以不顾一切要为智伯报仇。
B.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刺杀未能成功,他请求击刺赵骧子的衣服,然后被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C.豫让认为刺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国土报答君主的方法,但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尽到国士应尽的职责,自甘沦为刺客。
D.方孝孺认为如果豫让在智伯肆意妄为时直言劝谏,甚至以死劝谏,使智伯醒悟,避免灭亡的命运,则豫让虽死犹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
(2)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2023-12-09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战国时齐威王的儿子田婴,封于薛(在今山东省滕县),靖郭君是他的封号。②慊:通“惬”,快心,满意。③过颐豕视: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④昭阳: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B.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C.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D.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王之方为太子之时”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C.“谢病强辞”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D.“故人非之不为沮”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门人讨厌他,甚至有人劝说靖郭君辞退他,而靖郭君不但没听从别人的劝说,反而更加礼遇齐貌辨。
B.齐貌辨明知宣王与靖郭君不合,自己去晋见宣王会有生命之虞,但为了使靖郭君取得宣王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返回齐国都城。
C.靖郭君对齐貌辨并非完全言听计从,其明证是在立太子和楚国想以地换薛这两件事上,他不同意齐貌辨的看法,未采纳其建议。
D.宣王听了齐貌辨的话之后,为自己误解了靖郭君而深感愧疚,让齐貌辨请回靖郭君并亲自到郊外迎接,继而又委之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于寡人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2)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2023-06-09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