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76419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攀栖鹘之             正襟坐而问客曰
B.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予亦悄而悲             使之
D.道士                    赢得仓皇北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3.下面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下列对所学古诗文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婉约,如苏轼、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B.“洞天”指仙人居住地;“青衫”为唐代官职低者服色:“青衿”指周代读书人服装;“律吕”即音律;“管弦”“丝竹”借代音乐;“金风”即秋风;“秋士”为古时到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C.“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著作,亦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诗经六艺”指内容上“赋、比、兴”与手法上的“风、雅、颂”。
D.“建安风骨”的作品大都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陶潜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清新自然、闲适淡远。“桐城派”散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农历十六。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晦(初一),望(十五),朔(每月最后一天)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四大宿,每宿各有七个星宿。
C.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此处意为白茫茫的水气。
D.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鱼虾而麋鹿                    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保留了传统赋体中诗的情韵,多处使用骈偶,采用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但作者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由此,主客都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兼具“变”与“不变”之二重性。
D.最后两段文字融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018-03-02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 轼

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杀人当死者                           卒:士兵
B.既至,吏民简易                       遇:遇见
C.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             骨鲠:正直
D.者如见父母                              逆:迎接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凡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而被张榜分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B.徙:文中指调动官职。古代任命、罢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除”是授予官职;“黜、夺”是罢免官职。
C.致仕:文中指官员退休。致仕意为交还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即加赠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特别褒扬的称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2)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2020-01-16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谋夫A说客B谈天C雕龙D坚白E同异F之流G下至击剑H扛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指同一类别的人,与《过秦论》中“迁徙之徒”中的“徒”词义相同。
B.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词义不同。
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词义相同。
D.区区,指少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感君区区杯”中的“区区”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隐含着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不满。
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寄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
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5.请联系苏洵《六国论》说说三苏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
2024-04-08更新 | 3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