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772448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刘仁轨为给事中,按毕正义事,李义府怨之,为青州刺史。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义府谓异式曰:“君能办事,勿忧无官。”异式至,谓仁轨曰:“君与朝廷何人为仇,宜早自为计。”仁轨曰:“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乃具狱以。狱上,义府言于上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曰:“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上乃命除名,以白衣从军自效。

十月,庚辰,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州县每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上深纳其言,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将兵渡海以代旧镇之兵,敕仁轨俱还。仁轨谓仁愿曰:“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今夷人新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不如且留旧兵,渐令收获,办具资粮,节级遣还;军将且留镇抚,未可还也。”仁愿曰:“吾前还海西,大遭谗谤,云吾多留兵众,谋据海东,几不免祸。今日唯知准敕,岂敢擅有所为!”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乃上表陈便宜,自请留镇海东。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毕正义:毕正义因徇私枉法被人弹劾,唐高宗命刘仁轨负责此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B.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C.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D.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青州刺史”与“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出”字二者含义相同。
B.“乃具狱以闻”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闻”字二者含义不同。
C.古时常用天干地支表示时间,“十月,庚辰”中的“庚辰”和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二者语意用法相同。
D.“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和“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的“发”字二者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轨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担任给事中时,他秉公处理了“毕正义案”,被李义府忌恨,遭到陷害,险些被置于死地。
B.刘仁轨屡遭贬谪、仕途不顺。讨伐百济时,他奉命督管海运,船队中途沉没,死伤严重,因而获罪降职,以低级官吏身份随军。
C.刘仁轨体恤士卒、敢于直谏。看到戍兵一心思归,他奏明原因,阐述当下弊病,并建议朝廷对出征将士给予慰劳奖赏。
D.刘仁轨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夷人刚刚归附,人心不定,他认为如果官吏兵将都被替换,当地易生变故,就自请留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意义不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堞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同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堞: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2024-01-22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锌,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文本二:

宗元善为文,尝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河,古代指黄河。河东,古代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在今山西西南部。
B.禁中,指皇帝及其宗族亲属所居之处。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
C.骚人,文中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骚人”亦为此意。
D.蛮方,指南方,中国古代常用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来称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区别四方部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长期被贬,仕途不畅。他因王叔文失势遭贬,后曾在永州、柳州等地任职;曾作十多篇骚体文以寄托郁结之情,观者为之哀婉。
B.柳宗元文采出众,为人推崇。他行文构思,精心缜密,文采斐然,受当时同辈的推崇;江岭间想考进士的人,都来跟随,拜他为师。
C.柳宗元真诚善良,顾友忘私。刘禹锡被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考虑播州遥远,刘禹锡无法带老母同往,若独行,意味着与母永别,便上书请求以自己任职之地与其交换,得到同意。
D.柳宗元巧妙设喻,强调天性。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将郭橐驼与“他植者”作对比,得出种树应顺应树之天性的观点;进而以之喻为官之道,提出为官者亦要顺民之天性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2)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021-06-24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