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177350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
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
B.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
D.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5.请结合选文分析,周公是如何辅佐年幼的成王守住天下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5.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2023-10-06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使毕使前 若亡郑而有益B.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其无礼于晋
C.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知有汉D.倚柱        夜缒
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荆轲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置之不理。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秦国当时有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018-02-07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韩人(A)郑国(B)来(C)间秦(D)以作(E)注溉渠(F)已而(G)觉(H)秦宗室大臣(I)皆言(J)秦王曰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攻克,占领
B.私门,蚕食诸侯                           杜:堵塞,封闭
C.民无异国,四时                       充:丰裕,繁盛
D.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凭借,借助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 夏周围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C.陛,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把建议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 “陛下”代称皇上。
D.黔,黑。古代常以服饰的颜色、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 业,如黔首、巾帼、布衣、白丁、青衫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因此百姓殷实富裕,国家繁荣富强,百 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B.因李斯上书劝谏,于是秦王下令废除逐客诏令,重新恢复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 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统一了天下。
C.秦统一天下后,任命李斯为丞相,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 统治;取消分封制,使国家没有战争的祸患。
D.李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 手法,理足辞雄,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李斯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6-28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