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句子 > 辨析并修改病句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177406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                       ),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                       )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诗歌的特点是                                      ,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                       )。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                       )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15个字以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B.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____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____。

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B.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C.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D.斑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12-16更新 | 252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4)
【推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个年轻人初涉文坛,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长篇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B.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
C.这位院士表示,他要努力去做一个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
D.有些作家背离了大众的欣赏习惯,弄些非驴非马的东西,却自诩是在搞探索和实验。
2016-11-18更新 | 8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乡土中国》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不可能。人类生儿育女,①      。一块地上只需几代人的繁殖,人口就会到达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然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行开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生存的土地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②,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土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如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         ③。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B.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
C.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
D.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
B.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且成系统的。
C.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曾引起许许多多人情感的共鸣。
3.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作者用比喻来表现了中国乡村的人口特点,根据语境分析以下两个比喻的本体各是什么。
1)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2)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2022-10-29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