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辛弃疾(1140-1207)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1777099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注: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1.文中“清平乐”是(     
A.曲牌名B.词牌名C.宫调D.标题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连云松竹”烘托了静谧和谐的氛围,饱含着作者对景色的赞赏之情。
B.“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从今足”的补充说明。
C.“老夫静处闲看”,“闲”点出作者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失意之情。
D.作品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事雕琢,却将主人公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3.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和昌父

宋·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②古来称三贤者甚多,此处指辛弃疾、赵昌父、陶渊明。③陶渊明曾作《止酒》《停云》诗。
1.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19-05-30更新 | 17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辛弃疾自投南宋以来,从未获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屡遭权奸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居,无法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与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杯中无酒、身边无人的无奈。
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11-01更新 | 13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小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纤细如玉的手指,多指美人的手。②晏元献公曾于中秋阴晦之夜奏乐,至夜分,月果出,遂饮乐达旦。此处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③化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中以玉斧修月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句中,“快”字表达出赏月的酣畅兴致,“怕”字流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一抑一扬,起伏有致。
B.“谁做冰壶凉世界”一句从侧面描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真切可感。
C.“最怜玉斧修时节”一句运用了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形容了出来。“怜”字则与后两句相贯通,表现了词人对嫦娥孤冷际遇的深切同情。
D.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在如此乐景中词人想起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E.全词主旨是表达望月怀人之情。本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借月写意,情溢字里行间,有情景交融之妙。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018-02-07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