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178620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也。治《易》,事张禹,举为博士,迁东平太傅。禹以帝师见尊信,荐宣经明有威重,可任政事,繇是入为右扶风,迁廷尉,以王国人出为太原太守。数年,复入为大司农、光禄勋、右将军。哀帝即位,徙为左将军。岁余,上欲令丁、傅处爪牙官,乃策宣曰:“有司数奏言诸侯国人不得宿卫,将军不宜典兵马,处大位。朕唯将军任汉将之重,而子又前取淮阳王女,婚姻不绝,非国之制。使光禄大夫曼赐将军黄金五十斤、安车驷马,其上左将军印绶,以关内侯归家。”宣罢数岁,谏大夫鲍宣数荐宣。会元寿元年正月日蚀,鲍宣复言,上乃召宣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封长平侯。会哀帝崩,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秉政专权。宣上书言:“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数伏疾病,昏乱遗忘,愿上大司空、长平侯印绶,乞骸骨归乡里,俟置沟壑。”莽白太后,策宣曰:“惟君视事日寡,功德未效,迫于老眊昏乱,非所以辅国家,绥海内也。使光禄勋丰册诏君,其上大司空印绶,便就国。”莽恨宣求退,故不赐黄金、安车驷马。宣居国数年,薨,谥曰顷侯。传子至孙,王莽败,乃绝。

(选自《汉书·彭宣传》,有删改)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青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

(选自《汉书·张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
B.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
C.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
D.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学官名。汉代设有最高学府太学,博士主要职责是在太学掌经教授学问,隶属于太常。
B.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身体状况,请求赐还自己年老的身体,回老家安度晚年。
D.朔,指古代农历最后一天。朔对应的月初称为晦,农历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宣富有学识,受到多人推重。他通《周易》,被举荐为博士;被罢职后,得到张禹、鲍宣多次推荐。
B.彭宣牵连诸侯,任职受到影响。他多次身处要职,又与淮阳王结为儿女亲家,在京城任职不合汉礼。
C.彭宣懂得进退,顾全大局。汉哀帝驾崩后,他位居三公。彭宣上书自己年老无能,怕影响国家政务,请求退职归乡。
D.彭宣重视晚节,审时度势。王莽专权,他不与王莽合作,遭到王莽不满,被剥夺了赐黄金和享受安车驷马的礼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以帝师见尊信,荐宣经明有威重,可任政事,繇是入为右扶风。
(2)惟君视事日寡,功德未效,迫于老眊昏乱,非所以辅国家,绥海内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2017-12-27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吴A楚反B错己C身任D其危E日夜淬砺G东向H而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衣朝衣”的第一个“衣”字的用法跟“乌鹊南飞”的“南”字的用法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捐,舍弃,与成语“捐弃前嫌”“细大不捐”的“捐”义相同。
D.间,指离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景帝先前很信任晁错,不但采纳了他削藩的建议,在七国发动叛乱后,汉景帝还跟晁错商议平叛的军事安排。
B.晁错忠心为国,为了消除诸侯对朝廷的威胁,力主削藩,而吴楚等七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其实他们早已准备多年。
C.校尉邓公直言进谏,劝告汉景帝不要诛杀晁错,因为杀晁错不但是替诸侯报仇,还堵住了朝中忠臣直言进谏之路。
D.苏轼认为封地被削减,七国一定会发生叛乱,此时晁错如果能亲自率军队讨伐吴楚七国,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2)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错被杀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罪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赦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玉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令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齑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笤辱人。存问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节选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顷:表示时间。③游心太古:向往远古圣明之风。④匈臆约结,固亡奇也:心胸郁结,难有更大的抱负。⑤伊尹:商朝贤相。吕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三得相A而不喜B知C其材自得之也D三去相E而不悔F知G非己之H罪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鼓励、勉励之意。与《劝学》题目中“劝”的意思相同。
B.以为,认为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相同。
C.易,简单、简易之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以羊易之”中“易”意思不同。
D.因,通过、经由之意。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中“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眼中,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他对循吏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这些官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
B.楚庄王实行货币改革,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孙叔敖急百姓所急,积极进谏,楚庄王虚心采纳,下令恢复旧币制,后来市场秩序如初。
C.朱邑理解张敞来信的意思,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他们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但生活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
D.张敞任胶东国相,此地偏远难治,他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写信给朱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什么样的官员才可以被称为“循吏”,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和班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