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786264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别徐州①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①此词是苏轼调离徐州赴湖州途中所写。《东坡集》卷三十二《灵壁张氏园亭记》:“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②彭城:即徐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天涯流落”,寄寓了词人的身世飘零之感,同时也饱含着词人调离徐州的感慨。
B.上片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笔触一波三折,哀婉深沉。
C.“隋堤三月水溶溶”,暮春三月,绿水溶溶,亦情亦景,一片纯真。此句是词人在离徐途中的想象之景。
D.“背归鸿,去吴中”,意极沉痛。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
2.词中前后两次出现“泪”,含意各不相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此时苏刚来密州任知州,正赶上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并由此产生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2.下片中“寂寞”二字表露了词人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2023-09-12更新 | 24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素娥:嫦娥。②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诗中的“转”字有转化、转变之意,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B.苏词中的“转”字有转动、移动之意,形容月亮在天空中无声轻移,不仅赋予其神奇的动感,还暗示了月亮之圆。
C.晏诗开篇两句实写,将自己与天上的明月联系到一起,后两句虚写,借助想象,虚实相应,尽显诗歌古典之美。
D.苏词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溢”字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月亮冰清玉洁的美感。
2.两首诗歌都写“中秋月”,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23-01-31更新 | 13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即作者友人诗僧道潜,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之。②谢公:指东晋重臣谢安,他渴望造大船以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其甥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谢安,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面对黄昏之景,诗人发出“谁似东坡老”的叹息,饱含盛年不再、壮志难酬之愁。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2.词的下阕如何抒发升迁之思?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3-06-19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