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5 题号:1793937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的“善”指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相同。
B.三川在西周时期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现多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C.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鼎是中华古代重要的器皿,九鼎更是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王权至高无上的宝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想要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张仪认为不如先攻打韩国,司马错认为应先攻打蜀国。
B.张仪认为攻打新城、宜阳,惩罚周王室的过错,然后再趁机入侵魏楚,伐蜀无名无利,离称王越来越远。
C.司马错认为蜀主统治残暴,吞并蜀国并不会落下贪暴的名声,攻打韩、周等会导致对方联合,“危”机四伏。
D.司马错计谋考虑周全,惠王非常高兴,蜀被收服后,陈庄担任宰相,秦国实力日益强大,更加轻视诸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5.面对伐蜀还是伐韩,张仪和司马错的分析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怨。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B.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C.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D.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强谏”的“强”指极力,与李密《陈情表》中“期功强近”的“强”含义相同。
B.玉体,文中的意思是贵体,是敬辞。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
C.黑衣,文中的意思是卫士,王宫的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衣”来代指卫士。
D.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被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侵犯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要求让长安君做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拒绝了大臣们的极力劝谏。
B.触龙深知从正面讲道理去劝说赵太后不但无济于事,还会自取其辱,因此先为自己的幼子请托,一来能借机安置好舒祺,二来能让赵太后产生共鸣说出心事。
C.触龙极力夸赞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的做法,以期让太后接受为长安君“计短”的说法,由于触龙批评赵太后对长安君爱得还不够,所以她听着很顺耳。
D.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赵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话。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5.触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请简要概括。
2022-10-27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郾、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有淮、颍、沂、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之数,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率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率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劫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好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B.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C.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D.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拒秦的战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率军讨伐商纣,建立周王朝,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D.“愿大王之熟察之”中的“熟”通“孰”,与《师说》中“孰能无惑”的“孰”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魏王的国土,在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非常密集,人口众多,日夜奔驰的车马的声势可与三军士卒行军相比。
B.苏秦以越王勾践用三千残兵擒获夫差、周武王赢得牧野之战为例,鼓励魏王成为像勾践、周武王一样以少胜多的雄主,战胜秦国。
C.苏秦认为,魏国如果臣服秦国,则必然要割让土地、送上人质,这不仅不能强国,反而会遭受祸患,自己也会为魏王感到羞愧。
D.在听完苏秦的劝说后,魏王表示自己没有才能,以前也没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苏秦的安排,参与合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劫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2)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5.请简要概括苏秦游说魏襄王的策略。
2022-12-22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终已不

(选自《战国策·燕策》)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取道                                          既:已经
B.变徵之声                                          为:成为
C.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就:接近,这里是“上”的意思
D.终已不                                                顾:回头,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皆白衣冠以送之
C.又前而为歌曰
D.复为慷慨羽声
3.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由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集。《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B.《战国策》主要记载策士谋臣游说诸侯或进行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的故事,也有义士豪侠的勇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D.文段中的“顷之”,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意思是“过了些时间”。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还有“既而”“未几”“俄而”“少顷”“无何”等。
2017-03-14更新 | 2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