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79394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

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 乃资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B.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C.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D.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夏王启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所以九鼎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
B.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分别称周边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C.衣冠,即衣服和帽子,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衣冠礼制,文中借张仪衣冠代指处境。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即如今洛阳,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意为居天地之中者,同时也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原”等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深谋远虑,在与司马错争论攻伐何国时,他将伐韩之利分析得头头是道,点明蜀国只是西部偏僻之地,即使侵占了,也无益于帝王功业,
B.不论是在秦王面前陈述伐韩利弊还是在出使楚国的过程中,张仪都展现了洞察人心的一面,精准把握了对方想要的东西,并进行诱导性劝说。
C.郑袖和南后在听闻张仪想要为楚王求得美女时,担心自己的尊贵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向张仪贿赂,以答谢为由赠之财物,张仪也领会了意图。
D.张仪在辞行前向楚王请求饮酒作别,并在设宴过程中一再请求楚王聚集左右共饮,其目的是为了找寻合适理由,从而赞美郑袖、南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5.秦楚相争以楚国的大败落下帷幕,请结合文本,试概括影响楚国落败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崇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殷太戊时有桑、穀生于庭,昏而生,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桑、穀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穀:即楮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B.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C.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D.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耽于乐乎”与“无与士耽”(《氓》)两句中的“耽”字含义相同。
B.“比旦而拱”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C.“向使宋人不闻”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使”含义相同。
D.“夫过而改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派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了朝廷的庭院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爱民,长在庭院里的桑秧和楮苗很快就消亡了。
C.武丁看到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看到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进而赞叹宋君能够改正错误,后来宋君对国内政事也尽心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2)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载力宇内。
5.选文中,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在执政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7-24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诚乎牛也。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饮:没()。②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A睹臣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无C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道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伯乐、丁能达到很高的技艺,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怀有一心一意的精诚之心。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5.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2024-05-14更新 | 1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张仪谓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平成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为大王计,莫如秦。

(节选自《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焉,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官,桑林之苑,非至之有已。夫塞成皋,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奏。”

(节选自《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一岁不收A民不厌糟糠B地方C不满九百里D无二岁之E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地方不至千里”与“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地方”含义相同。
B.“马驰人趋”与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含义不同。
C.“莫如事秦”中的“事”与成语“无所事事”中的第一个“事”含义不同。
D.“绝上地”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面对魏王和韩王,都是首先指出他们国家的弱点,然后再陈述归秦与否的利害。
B.张仪在说韩国国土面积小的时候,运用夸张的手法说即使人走着到梁也不疲累。
C.张仪游说魏王和韩王的时候在陈述了自己连横政策可行时也指出了苏秦合纵的弊端。
D.魏国地势平坦,韩国地势险要,二者截然相反,但在张仪的口中都是对国家不利的条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2023-08-22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