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79427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圣人者,不凝滞物”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不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皆好辞以辞赋见称”与“知我不羞小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2.下列加点的词和“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谗谄之蔽明也B.方正之不容也
C.道德之广崇D.蜕于浊秽
3.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③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⑤/④/⑥D.①⑤/③④/②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归。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周:此指东周国。战国末期,周分裂成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于旧王城,东周则都于巩。②漓然:顺畅无阻的样子。

1.依次填入材料中画□处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B.与C.乃D.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治民的人,长官,与《陈情表》“二州牧伯”中“牧”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B.患,忧虑,担心,与《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中“患”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弊邑,文中意为敝国,不称“敝国”称“弊邑”,得体地表达了谦敬之意。
D.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数”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语带威胁挑衅,颇有觊觎周室之意。
B.九鼎为传国之器,象征国家政权,只有德行衰败、天命失落,九鼎才会迁移。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C.秦兴师求鼎,东周国君十分担心,颜率主动为他分忧,提出可以前往齐国寻求援助。齐国派兵后,秦军只好撤回。
D.从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到秦、齐索求九鼎,可见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不断崛起,周王室的势力变得日渐衰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5.材料二中,齐王向东周求鼎,颜率巧设了哪两道难题令他知难而退?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节选自《游侠列传》)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              )
②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              )
③使之嚼                            (              )
2.翻译下面加点的字。
所杀甚众                      (              )
⑤然其自喜为侠            (              )
⑥不其功                         (              )
⑦解姊子解之势               (              )
                                (              )
⑨解使人知贼处               (              )
⑩公杀之                      (              )
解之义                      (              )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以”。
解父以任侠                      (              )
以翁伯之义                      (              )
欲以辱解                         (              )
具以实告解                      (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2019-02-26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平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上相应的字母。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等词语。
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同。
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相同。
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
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
A.信而见疑B.方正之不容也
C.不获世之滋垢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例。
2024-01-22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