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七月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
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
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
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
A.台阁,是尚书台的别称,文中即为此意,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 |
B.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用以表达谢意。 |
C.中国,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 |
D.癸卯,六十干支之一,可以纪年、月、日,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日。 |
A.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说:“不是杜如晦的话,就不能做出决定。” |
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逮捕二人,后经魏征劝说,将其释放。 |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于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阻。 |
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
(1)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题推荐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
B.“朕比来怠于为政乎”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
C.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
D.“今秋大稔”与“犹望一稔”(《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稔”字含义相同。 |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初,上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
庚辰,德裕入谢,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辩群臣之邪正。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臣等有罪,陛下当面诘之。小过则容其悛改,大罪则加之诛谴,如此,君臣之际无疑间矣。”上信任李德裕,观军容使仇士良恶之。会上将受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好神仙/道士赵归真得幸/谏官屡以为言/上曰/朕宫中无事时与之谈道涤烦耳/至于政事/朕必问卿等/与次对官虽百/归真不能惑也 |
B.上好神仙/道士赵归真得幸/谏官屡以为言/上曰/朕宫中无事时与之谈道涤烦耳/至于政事/朕必问卿等与次对官/虽百归真不能惑也 |
C.上好神仙道士/赵归真得幸/谏官屡以为言/上曰/朕宫中无事时与之谈道涤烦耳/至于政事/朕必问卿等与次对官/虽百归真不能惑也 |
D.上好神仙道士/赵归真得幸/谏官屡以为言/上曰/朕宫中无事时与之谈道涤烦耳/至于政事/朕必问卿等/与次对官虽百/归真不能惑也 |
A.尊号,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如“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
B.宰相,是指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李德裕同时期为宰相的有多人。 |
C.宣谕,是指宣示皇令,使人晓谕,与文中“宣赦”同指皇上向军队发号施令。 |
D.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
A.李德裕擅长说理,以松柏和藤萝臂喻贤臣与奸臣,指出奸臣大都结为朋党,希望皇帝能善辨邪正,令君臣无隙。 |
B.仇士良妒忌李德裕,便利用皇帝接受尊号的时机,挑起李德裕和军队之间的矛盾,李德裕唯有请皇帝帮其辩护。 |
C.刘从谏本是昭义节度使,但受仇士良恶言中伤,又遭皇帝拒收赠马,便与朝廷相互猜忌,死前将兵权转交侄子。 |
D.唐武宗表面上将泽潞事件交朝廷商讨,其实内心早有决定,当李德裕说出“天子威令不复行”时,他异常高兴。 |
(1)小过则容其悛改,大罪则加之诛谴,如此,君臣之际无疑间矣。
(2)小人见势利所在,则奔趣之,如夜蛾之投烛。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刘秀论兵》,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
A.指示,古今异义,是“指出来给……看”的意思,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指示王”中的“指示”意思相同。 |
B.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也指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即为后一种含义。 |
C.行,是古代用以表示暂时代理官职或者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假”“权”“署”“转”“补”等。 |
D.士大夫,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2)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
A.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用,“公”为封爵之首。文中泛指朝中的高官。 |
B.炀帝,文中指杨广,“炀”为其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褒扬性称号。 |
C.山东,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
D.六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
A.为了让大臣勇于进谏,敢讲真话,唐太宗以镜子为喻说明忠臣进言对国君纠错的作用,还注意说话方式,改变“英毅”容貌。 |
B.在给开国元勋评定爵位封邑时,唐太宗坚持“论功行赏”的原则,作风民主,他面定勋臣,唱名公示,并让当事人发表意见。 |
C.唐太宗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要认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治天下应当顺应民心;君主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 |
D.唐太宗在与房玄龄、封德彝的交谈中,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用人观: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反对任人唯亲、苛求“奇才”。 |
(1)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乃出东宫、齐府人之后。
(2)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唐太宗是如何说服淮安王李神通不要“争功”的。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
B.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
C.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
D.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
A.武王,周武王姬发,他联合众多部族讨伐暴君纣王,殷商大败,周朝建立。 |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
C.项籍,即项羽,名籍,字羽,勇猛好武,自称西楚霸王,最终为刘邦所败。 |
D.阳,原与日光向背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 |
A.汉王在楚国军队多次侵扰使自己军队粮食缺乏的情况下,召来郦食其商量对策,想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引用古事来进行回答。 |
B.汉王准备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在郦食其出发之前,汉王让人召来张良商议此事,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明确反对。 |
C.张良列出历史与事实,从七个方面阐释了反对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的原因,其言正,其议论与说理透彻,关心国事一展无遗。 |
D.汉王在听了张良的意见后,吐出口中的餐饭,张口大骂郦食其是个浑书呆子,差点坏了大事,并且随即下令销毁了制作的那些王印。 |
(1)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
(2)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陈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
周勃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
四月,汉王请和。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大A王B一C日D得E楚F之G亡H卒I未J知K其L高M下N而O即P与Q同R载S反T使U监V护W长Y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是指古时候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
B.属,指类,和《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中的“族”,《过秦论》中“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中的“伦”意思相近。 |
C.诚,果真,如果确实,和《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中的“诚”意思不相同。 |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文中“太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
A.陈平奔汉王而来,在和汉王交谈后,得到了汉王认可,但是却受到了汉王部下的怀疑,认为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 |
B.魏无知更看重陈平的能力,他觉得陈平品行上的小问题无关紧要,所以他才极力举荐陈平给汉王,觉得他对汉王取胜有益。 |
C.汉王善于识人用人,听从了陈平的建议,调拨重金,听凭陈平用度,让陈平在楚军中实施反间计,致使楚君臣离心。 |
D.项羽有刚正忠直的部下,可惜生性猜忌多疑,被陈平抓住这个弱点,致使他怀疑辅佐自己的部下,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
(1)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5.结合材料,请简要说明陈平是如何消除汉王疑虑的。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
B.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
C.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
D.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
A.六经,是相传经孔子晚年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 |
B.博士,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等的官职,后为学术上有专长、从事教育的官职。 |
C.天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皇帝即位后只用一个年号。 |
D.吏部,是中央行政机构,隋唐时列于六部之首,掌管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 |
A.韩愈年少孤苦,聪颖好学。他自小失去父亲,依靠兄嫂生活,兄长去世后,嫂嫂就抚养教育他;他自觉苦读,博闻强识,涉猎广泛,后考中进士。 |
B.韩愈耿介直言,屡遭贬谪。他上疏直陈宫市的弊端,惹怒德宗,被贬阳山令;路过华州,他认为刺史勾结,便上疏请求处理,最终柳涧获罪,他也受牵连。 |
C.韩愈正气凛然,智勇兼备。镇州叛乱,他奉旨亲赴敌营,指责叛将王廷凑,劝谕叛乱士兵,让王廷凑心有顾虑,他就趁机会合牛元翼一起突围出来。 |
D.韩愈抗颜为师,善待朋友。经他教授指点过的人都称为“韩门子弟”,韩愈官位显达后就逐渐谢绝教授;对无后的亲朋,他为其出嫁孤女救济亲属。 |
(1)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2)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
诏委以规画飞虚军,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保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来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来,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来。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
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
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
B.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虚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虏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
C.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 |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5.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正被朝廷宣布为“伪学”,门生故旧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弃疾却前往哭祭,对此你怎么看?祭文内容体现了辛弃疾对朱熹怎样的评价?
李纮字仲纲。父克明,仕至提点广东刑狱。纮,
【注】①缁黄: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②赞呗:佛教语,指诵经。
(选自《宋史·李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
B.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
C.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
D.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
A.进士及第,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被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三甲若干名。 |
B.著作佐郎,与校书郎、正字等官隶属著作郎。著作郎,东汉末年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唐代、宋代沿置,明代废除。 |
C.文中的拜、迁、除分别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
D.转运使,官名,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之职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
A.李纮为政惠爱,一心为民着想。在任歙县知县的时候,由于金矿的资源发生变化,他对不合适的政策提出修改建议,奏请皇帝免去当地老百姓的赋税。 |
B.李纮敢于进谏,并且直言不讳。他对朝廷不按照程序增补许朝天教坊职位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对在文德殿进行的不合时宜的祈福除殃活动也直言反对。 |
C.李纮为政忠诚,有远见且爱人。他建议皇帝在刚上任之际,应该广德美于天下;还举荐种世衡等人镇守边关,奏请废止将进贡的多余物品送给近臣的行为。 |
D.李纮为人正直,并且坚持正义。他发现了“奉使者以皇城卒二人与偕,察其举措”的弊端,主动为被诬陷的刘随申明冤屈,并使其政治地位逐渐改善。 |
(1)命纮覆讯,纮悉得其冤,抵卒罪,降遵度曾州兵马都监。
(2)纮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与刘颜为友,颜死,移任子恩官其子。